【好時光】名人時事/陳毓鴻探時間長河 鐘表工藝再解構
陳毓鴻在FHH Academy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負責臺灣地區鐘錶培訓講師。記者陳立凱/攝影
採訪瑞士巴塞爾鐘錶展在許多資深鐘錶媒體的共同回憶之一,必定是去私下探問曾在鐘錶品牌擔任副總的陳毓鴻,今年表展有什麼值得去看的品牌?哪家出了什麼特別的錶款?然後趕進納入行程。陳毓鴻愛表、懂表、也關注全球鐘錶發展,衆所周知。
他今年開始擔任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Fondation de la Haute Horlogerie)的首位臺灣區講師,並非太意外。「我人生第一枚SEIKO的石英錶,開啓了我對高級製表的興趣,」小學畢業時舉家移民美國,父親送了只SEIKO Astron給他做紀念,「到80年代我才知道原來有機械錶,」陳毓鴻回憶道。就像他講課總是把主角放進完整的歷史脈絡裡去看,他說起自己也從宏觀說起。
陳毓鴻對鐘錶的熱情從SEIKO Astron石英錶開始。圖/陳毓鴻提供
平凡石英錶 卻救了瑞士高級製表
從Astron入門,他不諱言對一般藏家看不上眼的石英錶特別有情感。「瑞士鐘錶的文藝復興是老海耶克帶動的。如何帶動?石英錶。大約1982、83年,整個瑞士鐘錶業已崩盤,他推出Swatch,一個看起來就是藝術家會配戴、很炫的錶款,選在美國德州發表。當時定價40美元,色調空前未見、可以自己換電池、錶帶還可以變化不同顏色,」他回憶道:「我到現在還是覺得很諷刺,竟然是Swatch的石英錶拯救了整個瑞士高級製表:因爲有了Swatch,老海耶克得以再投資OMEGA、LONGINES、TISSOT,成爲當時SMH(Swatch集團的前身)的主力。」(編按:老海耶克爲Swatch集團創辦人)
陳毓鴻在1990年代中期曾經非常喜愛Eberhard & Co這個品牌,曾收藏這枚1996年的作品Traversetolo。圖/摘自Eberhard & Co網頁
他笑說自己少年時曾在錶店鬧笑話:第一次看到動力儲存顯示,自以爲聰明地跟店員說,所以看這個就知道何時需要換電池了?「那時候還沒網路、也還沒專業鐘錶雜誌,我是去社區的圖書館看百科全書,瞭解什麼是機械錶。」到了90年代開始有網路、專業鐘錶雜誌誕生,他就在美國的鐘表論壇Timezone學到更多關於鐘錶的知識。
德國恩師領進門 從歷史去理解鐘錶
90年代尾,陳毓鴻認識了改變他的一生的恩師Bernard Bieger。當時從事房地產的他,爲從德國來紐約安帝古倫拍賣行工作的Bernard Bieger找到好住所。相識後發現兩人都愛表,這位教授級的老師就建議他從大歷史去理解鐘錶技術、美學的發展,不只看型號、機芯打磨。2006年陳毓鴻返臺後得以在他所喜愛的高級製表品牌工作,也正是因爲這位恩師爲他寫了推薦信。
陳毓鴻90年代愛牌Eberhard & Co 1997年的The 8 jours八日煉腕錶。圖/摘自Eberhard & Co網頁
鐘錶大歷史的觀點是否也影響他腕錶收藏的方向?「除了石英,我對計時碼錶情有獨鍾。它研發的困難度、所需穩定度、及複雜度遠遠高過於陀飛輪。」陳毓鴻說,在90年代腕錶價格還不太貴的時候,曾收藏不少:「像Venus、舊的Valjoux、Lemania這些在石英危機以前出的機芯都很重要,我也有Frédéric Piguet的Omega計時碼錶。」導柱輪尤其是心頭好,「按下啓動的觸感,是一般非導柱輪無法感受到的,叫做damping,一般比較俗氣的說法就是Q感。這就好像高級車和平價車的按鈕回饋給車主的感覺,功能一樣,但觸感就是不同!這就是我在意的damping。」
也曾被他納入收藏Eberhard & Co 1992年的Tazio Nuvolari chrono計時碼錶。圖/摘自Eberhard & Co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