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晚年吞噬行星 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畫面

國際雙子星(Gemini South)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們觀察到了第一個直接證據,顯示一顆垂死的恆星正在膨脹並且吞噬它的一顆行星。(International Gemini Observatory/NOIRLab/NSF/AURA/M. Garlick/M. Zamani)

預習一下地球最終的命運,通過研究各種演化階段的無數恆星,天文學家們已經能夠拼湊出對於恆星的生命週期以及它們晚期的變化。當類似太陽的恆星接近它的生命終點時,它的大小會膨脹100到1000倍,最終吞噬行星系統的內部行星。這樣的事件在整個銀河系中每年僅發生幾次。儘管過去的觀察已經確認了行星吞噬事件的結果,但天文學家從未在行動中捕捉到過,如今已經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經測量,被吞噬的行星質量約爲木星的1-10倍左右,

綜合科學物理網站phys.org以及雙子星天文臺3日報導,由美國國家光學紅外線天文研究實驗室(NOIRLab)運營的國際雙子星(Gemini South)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們觀察到了第一個直接證據,顯示一顆垂死的恆星正在膨脹並且吞噬它的一顆行星。這次事件發生在距離地球約13000光年的銀河中一顆「長而低能量」爆發的恆星上。這種事件,即一顆膨脹的恆星吞噬行星,預示着水星、金星和地球等行星在50億年後,當太陽邁向死亡階段時的最終命運。

天文學家在智利使用雙子座南方天文臺觀察到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一顆垂死的類太陽恆星正在吞噬一顆行星。(International Gemini Observatory/NOIRLab/NSF/AURA/M. Garlick/M. Zamani)

這項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的共同作者,NOIRLab的天文學家雷恩(Ryan Lau)表示:「這些觀測爲尋找和研究已經消耗了行星的我們的銀河系中數十億顆恆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大多數時候,類似太陽的恆星在大部分的生命週期中,將氫融合成氦,並將能量釋放在炙熱而密集的核心中,這使得恆星能夠抵抗外層的重力。當核心中的氫耗盡時,恆星開始將氦融合成碳,並且氫融合移居到恆星的外層,導致外層膨脹,並將類似太陽的恆星變成紅巨星(Red Giant)。

然而,這樣的變化對於內部系統的行星而言並不是好消息。當恆星的表面最終膨脹以吞噬其中的一顆行星時,它們的相互作用會引發壯觀的能量和物質爆發。這個過程也會減緩行星的軌道速度,導致它墜入恆星。

這起稱作爲ZTF SLRN-2020的大事件,也獲得了美國NASA確認了了這次的吞噬事件。雙子座南方天文臺提供了必要數據,當天文學家們將該天文臺的自適應光學圖像與NASA的NEOWISE的紅外圖像結合起來時,才證實了天文學家們的猜想,並首次鑑定了行星吞噬事件。研究的主要作者基沙雷德(Kishalay De)說:「這證明了我們作爲行星幾乎可以確定的未來的命運。」

從吞噬中爆發的特徵,以及所排放物質的組成,讓天文學家們瞭解了恆星的質量和其所吞噬行星的質量。從分析中,團隊估計該原始恆星的質量約爲太陽的0.8-1.5倍,而被吞噬的行星質量則爲木星質量的1-10倍。經過約100天的吞噬事件,以及行星被吞噬的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