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蔡時代」的對美政策3.0

(圖/路透)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在G7峰會中公開表示「美中關係很快解凍」,他與習近平「很快對談」。同時,中國商務部長正在訪美,駐美大使也剛抵美,長達5年的美中對抗漸趨緩和。兩國關係不會即刻轉好,但美國應不希望再惡化,剩下就看中國的反應了。

然而,臺灣怎麼因應?民進黨政府一路的「抗中」政策如何收場?臺灣大選的三黨候選人已全部到位,無論何人當選,必將善後「後蔡時代」的劣政遺緒。而其中最爲人詬病者之一就是對美政策及做法。

籌謀劃策者喜以「2.0」名之。但蔡英文執政期間,臺灣嚴重扈從美國的結果引來臺海兇險。若非大破大立無以興邦,因此筆者冠以「3.0」。

1990年代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大陸亦啓動改革開放。美國解體蘇聯後,亦欲促使中國非共化。李登輝成立「國統會」,北京放心。因此美國協助兩岸加入APEC與WTO,臺商亦大舉進入大陸。那是美中臺關係最和諧的時期,因爲三方利益一致。

21世紀伊始,美國因911事件專注於中東反恐,無暇顧及亞洲,大陸趁勢崛起。尤其加入WTO後,經濟快速成長,終在2010年躍升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感覺苗頭不對,歐巴馬決定「重返亞洲」,其後川普對陸「鬥而不破」,拜登在全球組合「抗中聯盟」。臺灣強烈恃美抗中,引起大陸不滿,導致美中臺關係嚴重失衡。表面看來三方利益改變,實際上是美中博弈,臺灣盲目選邊,才造成今天的臺海困局,完全是咎由自取。

綜上所述,蔡政府的對美政策及做法犯了四大錯誤:自我定位不當、對美自貶國格、側重務虛內宣、人才錯置浪費。

先論自我定位:上世紀美強中弱,且後者對臺黷武,臺灣必須依賴美國。可是今日美中各擅勝場,全球趨於多極。臺灣應自以往的「反共最前哨」改爲「國際樞紐」,廣結各方善緣(包含美中)。蹭美抗中,除了有利民進黨票房(選票與鈔票)外,徒以百業萬民爲芻狗。

次言自貶國格:民進黨人對大陸常要求「對等」,可是遇到美國就自宮噤聲。尤其面對誇談「炸燬臺積電」、「臺灣每人發槍」等美國不肖政客,總統與外長不但不予駁正,反而對之贈勳。如此自卑、不敢對美說不的臺灣高官,舉世罕見。甚至清末割地賠款的慈禧與李鴻章恐亦自嘆不如,因爲他們迫於列強環伺,我們卻是自殘!

再講務虛內宣:臺灣政治已呈網紅化,但深層嚴肅的外交政事亦已淪爲弱智淺碟式的操作。例如:總統推特弔唁拜登愛犬亡故、網軍圍攻世衛秘書長與污衊駐日外交官逼死明志等。再者,少數美國政客諸如「與臺復交」、「美軍駐臺」等偏鋒友臺言論,常被綠媒大肆渲染,致使閱衆誤以「國際情勢大好」,而集體自我催眠。

最後談談人才:通常盛世易出人才,但亂世更需人才。或謂臺灣的外交瘠土難以滋養雄才大略的種子;但在清末民初中國動盪時期,仍出現曾紀澤、顧維鈞等外交先賢。臺灣現有專業外交官中不缺人才,端視主政者的眼光與器識。即令政治任命者,亦當建立嚴審淘汰機制。萬不可濫用徒具意識形態而昧於外交智識者,發生輕外交重內宣、將國旗當桌布的笑話出來。

上述種種僅爲犖犖大者。美中仍續對峙,但當美國希望與中國和解時,不能排除臺灣將成爲兩國交易下的籌碼甚或棄子,因爲已有臺美斷交前例。臺灣新總統對此應有新對策,否則一旦臺灣淪爲「美中共管」,當了總統又有什麼意義呢?(作者爲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