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我們猶有布袋戲!──看見主動掌握命運的叛逆精神

青暝師(主角)圖片提供/邱祖胤繪,遠流提供

乞丐師(主角的生父)圖片提供/邱祖胤繪,遠流提供

寶珠(髮妻)圖片提供/邱祖胤繪,遠流提供

蘭生(紅粉知己)圖片提供/邱祖胤繪,遠流提供

黑狗師(主角的大師叔)圖片提供/邱祖胤繪,遠流提供

瘸手師(主角的小師叔)圖片提供/邱祖胤繪,遠流提供

(遠流出版提供)

幾年前,一個原住民部落祭典之後,大家很high地互相舉杯,原住民大老突然望着我說: 「我們還保留了不少祖先的文化,你們白浪(阿美、排灣族原住民對於平地漢人的稱呼)呢?差不多都丟光了吧?」

我聞言雖不服氣,但也無言以對。是啊,臺灣的原住民有族服,有傳統工藝,有各式祭典,而我們白浪呢?宮廟文化本是白浪祖先所帶來最有特色、最精緻的文化,如今因農村人口凋零,年輕人出走,知識分子也不再熱情參與,宮廟文化在國人眼中的地位愈來愈低。

還好,我們猶有布袋戲!

我要向本書作者邱祖胤致敬,因爲要寫出《空笑夢》,這樣一部包羅萬象的「布袋戲文學作品」,真的很難,不僅需要布袋戲專業知識,需要嫺熟臺灣民間俚語,還需要對布袋戲歷史有深刻了解,然而這些祖胤都做到了。最重要的,他有對布袋戲的狂熱,爲了寫這部小說,他竟然還親炙於國寶級陳錫煌大師(李天祿先生長子)好一段時間。書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偶造型甚至由他親筆所繪。

網路時代,人的緣分很奇妙,我知道邱祖胤,是我在「中時部落格」每週刊登一篇「福爾摩沙三族記」時。後來部落格停了,他也由「中時」變成「前中時」。其後,透過臉書,我亦知道了他許多事,他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就像《空笑夢》書中的主角也命運多舛般,我也好奇究竟邱祖胤如何「打斷手骨顛倒勇」來完成這部作品。

邱祖胤的《空笑夢》創造了一種新風格的臺語文學,既溫馨又幽默,其實布袋戲本來就是既古典又俚趣的臺語文學,每個人物出場時的定場詩是漢詩或對仗工整的雅句,對白又必須是雅俗共賞的古早俚語。這些俚語非常鄉土,也非常草根。我們看他的文字:

「芒種時節,蝴蝶討不到吃的。」

「四月天,海涌開目。」

「六月十九,無風水也嚎。」

「九月九霎日,十月十坐翅,頇顢查某領祙直。」

這些話語多麼老臺灣,多麼老祖宗,多麼草根。

又如:

「人牽毋行,鬼牽溜溜走。」

「牛知死嘸知走,豬知死嘸知死。」

「討海驚風透,種田驚挲草。」

「使鬼弄狗,不如弄狗相咬。」

這些在每一話之前所附的俚語,既符合章節大意,又表現了先民生活的智慧、個性的堅毅、詼諧,與苦中作樂。

邱祖胤的這部布袋戲文學作品,主寫主角從囡仔師到膨風師乃至青瞑師的奮鬥歷程,一方面寫出臺灣人遇到困境,不輕易被擊倒的堅韌性格;一方面也帶出臺灣布袋戲百年來所面對的種種困境,卻一再蛻變與創新的發展。作者在文後還加了主角簡天闊的記事與臺灣布袋戲年表互爲參照,可以體會到他寫本書的用意,就是爲臺灣布袋戲立傳,以及向臺灣布袋戲先賢致敬。

布袋戲本來是先民爲了酬神、敬神,在宮廟廟埕演給神明看的。現在因爲時代的演進,廟宇演出減少了,但在其他場域或載體的表現卻變多,且在文化意識上也升格了。以臺灣話演出的布袋戲,除了受到大環境宮廟文化式微的影響,還曾兩度遭受到語言的打壓,先是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政府皇民化禁漢文,再來是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兩蔣政權對臺語的打壓。臺灣的布袋戲卻不畏橫逆,一再創新、蛻變,蓬勃發展。

現在的布袋戲,人偶已經過種種演化,表演場所則由廟埕而小戲院而登上電視,又躍進電影院,甚至到國外演出。臺灣的布袋戲與當初福建原鄉的布袋戲可說已脫胎換骨,更恰當的說,像是一個新生兒,剪掉了與母體閩南原鄉的臍帶連結,如今不但轉大人,而且飽讀詩書,創造了臺灣的獨特美學與文化。

布袋戲代表了渡海先民及後世臺灣人不畏橫逆,打破困境、變革創新的臺灣叛逆精神。是的,是「叛逆精神」。這讓我想到,今年(二○二二)臺北國際書展上,前歐盟駐臺北代表法國龐維德先生所說的,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人在臺灣人身上觀察到的叛逆性。他也強調,在法國人的眼中,「叛逆性」是一種讚美,是一種改革的動力。

這說法我很認同。早年福建對現狀不滿的人很多,但唯有少數能由「不滿現狀」到「起而行動」,唯有從「冒險渡海」進而「開創臺灣新天地」者,才能變成臺灣白浪的祖先。其他大多數無法起而行者,就只能留在原鄉,苟延着被大環境所限的生活,現在泉州人與臺南人的不同,就是一個見證。臺灣人祖先的特色就是,主動掌握命運,不甘於環境壓制。

臺灣獨特的布袋戲文化猶在不斷蛻變與發展之中。二○二二年九月十四至十八日,在德國漢堡TANZOHOi國際藝術節,臺灣將有科技團隊創造出布袋戲於前瞻科技展現「異地共演」及「跨時共演」。作品強調掌中戲如何透過科技進行「技」與「藝」的再創造,並且試着讓布袋戲文化生生不息的演繹。

邀請大家打開書,賞讀邱祖胤的《空笑夢》,這是臺灣文學的新境界!在拜讀之餘,也讓我們拭目以待,迎接並見證未來臺灣布袋戲與新科技的結合及新發展。(本文系《空笑夢》推薦序,遠流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