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至本處 與歲月對話 蔣勳培桂堂書畫展

在嘉義新港古蹟「林開泰診療所舊宅」修復的培桂堂裡,蔣勳的書畫散置於紅磚、木樑與榻榻米之間,溫潤的經文與詩句落於障子紙上,本要糊門窗的紙從被遺忘的角落重見天日,與這有着91年曆史的林家老宅一起謳歌歲月。

蔣勳在嘉義古蹟展出「還至本處─蔣勳培桂堂障子紙書畫展」,所用紙張爲古宅找出的老障子紙,本爲日治時代糊和室紙門之用。圖/谷浩宇提供

「還至本處─蔣勳培桂堂障子紙書畫展」於8月3日起展至明年2月25日。「還至本處」點題展覽的精神,緣於培桂堂本是雲門創辦人林懷民祖父林開泰的老宅,2016年獲嘉義縣政府指定爲古蹟後,林氏家族捐出祖厝,在清理老屋時發現日治時代用以糊和室紙門的障子紙。

不知年歲的兩捲紙,一卷未拆,另一卷殘破褐黃,來到蔣勳手上,他視若珍寶,以這些紙作詩畫。他說:「原來要糊門窗用的,被遺留在櫥櫃角落,數十年的塵灰、數十年的滄桑,人事多少變遷,朝代興亡,那些原來要用卻沒有用的紙,像《紅樓夢》的那一塊石頭,自思『無用』,與天地歲月對話,就生出一段故事。」

蔣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書寫佛經偈句 惜紙源自於父親

當時臺灣還困於大疫之中,蔣勳以這兩捲紙書寫佛經的摘句,爲衆生祈福,開筆的第一幅就是《金剛經》首段的「還至本處」,「中村製紙」的彩色包裝也特地裱出來,說明紙的出處,也增添歲月的故事感。

寫着「心無罣礙」,寫「捨得」或「慈悲」,蔣勳說:「在這些空白的紙上,沾濡墨痕水痕,彷彿時間的淚光。」

蔣勳感謝收到這些有故事的紙。他回憶,父親惜物,紙張更是如此,少時就看見父親鉛筆寫過的紙總一疊疊摺好留着,再拿來練習毛筆大楷,「曾經覺得父親這個習慣近於慳吝,我也習慣了紙張隨便丟棄、垃圾愈來愈多的時代。」

蔣勳所有的作品自然融入空間。圖/谷浩宇提供

但如今,蔣勳明白了父親是對的:「父親一生消耗的物質這麼少,不是因爲環保理論,是他來自農村生活的儉樸信仰,所以身體力行。他一生的消耗可能是我一年的消耗,每思及此,我覺得慚愧,也有警醒。」

受父親的影響,蔣勳也很少丟棄紙張、甚至開始收集紙張,每到日本,都特地去有數百年曆史的鳩居堂尋找老紙,例如「五寸七寸」明治時代的美濃和紙便條就非常典雅,連小便條紙都傳承着珍惜紙張的美學,封面印着「一茶」,簡樸安靜。這也是爲什麼他收到林懷民老家的舊障子紙會如此歡喜。

收到紙張時正逢臺灣疫情嚴峻之時,蔣勳寫了不少佛經偈句。圖/谷浩宇提供

古蹟不是畫廊 作品展布費心思

這次展出十多件蔣勳書畫,但培桂堂畢竟不是畫廊,牆面佈滿林家歷史的圖文展示,如何將作品自然融入空間,則經過林懷民與此次策展人「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的巧思布排。

谷浩宇多次與蔣勳合作展覽,瞭解其宏願是希望美不限於畫廊式的展出,而是普羅社會都可以接近,這次在培桂堂就是最好的實踐,還請長期合作的裱褙公司「青雨山房」幫忙,完成這典雅的展覽。

有年歲的紙張以不同形式回到老宅。圖/谷浩宇提供

培桂堂老紙經蔣勳的揮毫,「還至本處」,卻不是無聲地糊上門窗,帶着佛經、偈句回來,而榻榻米上放置一張貓的畫作,那是蔣勳在池上認識的貓,跨時空來到這個近百年的老宅,慵懶神氣,彷彿爲空間添加一絲人間煙火氣,也讓參訪者有不同驚喜。

蔣勳畫池上的貓,來到老宅的榻榻米上。圖/谷浩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