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左岸發現距今約4500年史前寨堡遺址

遺址北側50米處聳立的一座俗稱大古寨石山,圖爲大古寨裸露的山體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中新網太原11月11日電 (記者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1日對外通報稱,當地考古人員黃河左岸發現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小型寨堡,從其地理位置可見,該寨堡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堡遺址。

此次發現的天峰坪遺址位於黃河左岸的偏關縣天峰坪鎮天峰坪村東地處關河黃河口處附近,是一座孤懸河岸的小型寨堡。該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所在地三面環河鄰溝,位置封閉,地勢險要,具有極強的防禦色彩

過去一年,爲配合山西省忻州市旅遊公路偏關段建設,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所在臺地北部進行發掘,清理護坡石牆4段、房址近20座、灰坑30餘座、墓葬2座,

天峰坪遺址周邊地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華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長光輝介紹,天峰坪遺址始現的前夕是中國史前文化的一次大轉折階段,天峰坪所在的黃河兩岸地區,雖經新石器時代數千年的積澱,但仍受先天地理環境山地經濟的侷限,文化社會高峰到來稍顯遲緩。聚落選址坡地轉向河前險峻的樑峁之上,並採石築臺,砌建寨牆,形成一個個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小型寨堡。

調查、發掘發現的遺存來看,該遺址形成一個在臺地邊緣砌築護坡石牆,臺地上下修建有部分房址,生活垃圾傾倒於臺地邊緣的佈局模式。發掘情況表明,整個發掘區堆積經歷了興建、廢棄、重建、再廢棄……等多次反覆的過程,存在多個階段的房址,延續時間數百年,其始建年代不晚於距今4500年。

張光輝介紹,該遺址最大特色是臺地上下分佈的10餘座相對完整的房址,多爲石構建築,包括連間和獨立的單間房址,從聚落佈局上雖有逐步向外擴展生活空間階段性變化,但在臺地上下建築房屋基本生活格局並未大變。

“類似這類擇險而居的模式還有內蒙古準格爾旗白草塔、小沙灣寨子塔等年代較爲明確的早期石城,這也開創了北方石城藉助溝壑天險,修築牆體,形成封閉單元的砌築習俗,進一步開啓了史前黃河兩岸地區這類居址的一般模式。”張光輝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