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灘頭窯遺址 三萬件瓷器出土

考古專家在現場查看出土瓷器。

拼接出的飛龍圖很精美。

經過修復的出土瓷器。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傳出消息,在江西贛州市大餘縣南安鎮新餘村灘頭村小組發現灘頭窯遺址,遺址分佈面積約1000平方公尺,目前已發現五代至北宋時期的龍窯遺蹟2條,明代墓葬4座,清墓3座。

2018年6月,因爲環城路工程建設,灘頭窯址被發現,斷面可見厚達1公尺至1.5公尺的窯業堆積層,分佈面積約1000平方公尺。2019年8月至10月,在贛州大餘縣博物館的請求與協助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考古隊,對灘頭窯遺址進行了爲期兩個月搶救性考古發掘。

黑中泛青褐釉瓷爲大宗

發現的兩條龍窯均寬1.5公尺左右,坐西朝東,相隔15公尺平行分佈。其一長36公尺,保存較好,窯門、火膛、窯牀都清晰可見,只是窯尾遭破壞不存。尤其難得的是在窯前段共發現了三個層次的窯頭,說明這條龍窯在原址上至少經過兩次改擴建。最底層的窯頭保存最完整,磚砌的窯頭還留有多層封門磚。其二遭破壞嚴重,只殘剩窯頭部分,長度不到10公尺,窯牆磚基本被取走,僅殘留窯底遺蹟。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灘頭窯址考古隊領隊肖發標稱,灘頭窯址出土的瓷器數量達三萬多件,以黑中泛青的褐釉瓷爲主,其次是黑釉瓷。器型以壺、瓶、罐、爐、甕、盆、擂鉢、水匜等爲多見,如執壺就修復了54件,少見碗、盤、碟、盞,大多屬於酒器與茶具。器形普遍尺度較大,以喇叭口、瓜棱腹、龍首流、條紋把等多變的造型作裝飾,缺少刻畫花紋裝飾。肖發標分析,出土瓷器的燒造年代始於五代,終於北宋。

大餘縣 海上絲路通關口

在出土的衆多瓷器中,最值得稱道的是龍首流長頸瓜棱壺,共修復了6件,還有50件龍首流殘件。相關專家稱,帶龍首流造型的宋代瓷壺,以前僅見於河北的定窯與陝西的耀州窯,數量不多,這次在大餘縣灘頭窯址發現的龍首流長頸瓜棱壺是北方制瓷技術南傳的重要證據。

大餘縣古稱南安,位於江西省西南端,與廣東、湖南省交界,是江西省的「南大門」。自西元前214年秦始皇開鑿梅關驛道以來,大餘成爲中原通廣州往東南亞等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陸路通道。灘頭窯址是大餘縣首次經過考古發掘的古代窯址,也是贛南地區除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七裡鎮窯址之外,考古出土瓷器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的宋代窯址,對了解唐宋時期贛南瓷器的燒造狀況與水平具有重要價值。

專家認爲,大餘灘頭古窯址的考古發掘,不論是對研究唐宋南嶺山區的瓷器燒造技術水平,還是對弘揚大餘縣古代商路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與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