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

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金融學年會理事會聯合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金融學年會與理事論壇上,專家們表示,中國金融業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初衷,服務經濟結構轉型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認爲,金融業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完成了從單一弱小世界金融大國歷史性跨越,但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任務更加繁重。長期看,隨着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面臨的各類開放風險也在增多,金融供給結構性改革任務艱鉅。他指出,世界正面臨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金融業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初衷,堅持創造良好的貨幣環境多元化金融市場建設,嚴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不斷擴大金融開放促進創新發展路徑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前副總裁朱民表示,未來中國金融的發展方向是服務經濟結構轉型,科技創新和經濟大規模數字化轉型,滿足老齡化社會居民養老需求和日漸增長的居民財富的長期安全和增值需求。他認爲,疫情推動了線上經濟和技術的需求和發展,疊加複雜的國際經貿科技形勢,科技創新成爲國家戰略,也成爲經濟競爭制高點。科技創新離不開硬科技,硬科技的發展需要經過理論突破、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和工程優化四個階段。我們需要推動國家加大在前兩個階段的投入,同時在後兩個環節企業應該利用已有的市場規模和成功經驗,迅速完成技術和數字化轉型,從而完成中國整個經濟的技術和數字化轉型。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張禮卿給出了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五點理由,包括可以促進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形成、改善金融結構、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化解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問題以及提高金融監管能力。(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