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2024 黨內民主速推戰將

(合成圖/翻攝自侯友宜、賴清德、柯文哲臉書)

儘管今年地方大選結果顯示,民進黨縣市長席次萎縮至創黨以來最少的5席,在原本頗有勝算的桃園、新竹市及勢均力敵的臺北、基隆則慘敗,即便向來堅如磐石的大本營如臺南市、屏東縣也僅小勝或險贏,其近乎崩盤的態勢,似乎透露「下架民進黨」已成爲全民的共識。

然而果真如此嗎?倘若從縣市議員席次來看,全國總共選出910席議員,國民黨拿下367席,而民進黨則獲得277席,較之2018年,前者減少了28個席次,席次比例略少3%,而後者增加38個席次,席次比例躍升4.2%,民進黨整體實力不容小覷,藍營仍須慎防其臨危反噬的力道。

論者咸信2022地方選舉是2024總統大選的前哨戰,然而戰史中打贏前哨戰的一方未必獲得最終的勝利。藍營在2018年的前哨戰中靠着「韓流」發威,卻在2020年被綠巨人踩踏。殷鑑不遠,國民黨切莫讓此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而致歷史重演。

放眼2024總統大選,藍綠白各陣營的最強人選非侯友宜、賴清德與柯文哲莫屬,倘若各陣營均以勝選爲前提,推出最強棒來參選,勢必複製2000年的三腳督賽局,精彩可期。然而除了民衆黨勢將由柯文哲披掛上陣外,藍綠內部派系崢嶸,誰能勝出代表參選,尚在未定之天。

假如藍綠一方未能推出最強棒參選,則在三方各不合作下,並考量政黨實力,藍綠其一推出最強棒者獲勝機率最大;假如藍綠雙方均未能推出最強棒參選,柯文哲勝選機率增加,淺藍、淺綠與中間選民均可能與白色力量匯流。

黨內民主一向是臺灣民主化的重要議題,然而藍綠兩大政黨每到選舉,提名候選人的方式常常隨着黨主席的意志而變化,似乎難以建立公平、公正、公開且常態化的初選制度。倘若政黨的提名只是小圈圈內的黑箱作業,不僅政黨難以找到貼近民意又有實力的候選人,人民也無法期待政黨爲國舉薦廉能之士。

此次地方選舉,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總統逕自沒收黨內初選,憑藉一己好惡獨斷獨行,終致綠營慘敗。藍營若想在2024年靠自己力量「下架民進黨」,就當以蔡主席的獨斷獨行爲鑑,朱立倫主席光是口頭上的無私無我仍是不夠,最重要的是即刻建立一套符合黨意與民意的初選制度,才能讓最有實力的候選人浮出檯面,並在2024年翻轉檯灣每況愈下的命運。

不管「討厭民進黨」或「下架民進黨」喊得如何響亮,都無法保證藍營在總統大選中一定勝選。切莫忘記綠營在各地基層的實力依然雄厚,況且目前大陸的「白紙革命」可能又讓綠營「抗中保臺」撿到槍炮,對於藍營在2024年的處境而言,除非儘速推出最強的候選人,纔有可能重返執政。(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