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投資賺大錢、賺了錢纔要理財?精算媽咪:應該把理財擺第一

圖/freepik

「理財離我太遙遠了等有錢再說吧!」、「我沒有什麼存款所以不能理財。」其實我一直很不解,就是因爲沒錢才需要精準用錢不是嗎?綜合了許多朋友給的回饋,珊迪兔才發現關鍵點原來是太多人『把投資跟理財混爲一談,覺得理財就是要投資,投資就是理財』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誤會、誤會,雖然大家很習慣把理財和投資一起講,但是….「投資」和「理財」這完全是兩件事,雙胞胎就算長得再相似還是不同人啊。

什麼是理財?

珊迪兔重新梳理了一下我對理財的理解,理財是梳理自己花錢的邏輯、習慣並且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改善消費習慣並且有效率的存錢累積財富。

一般來說大致風險控管、資產配置、轉貸小至寫購物清單、找到存款利率較高的活存銀行都算是理財的範疇,建議可以學着記帳、省錢、改變消費習慣從自己能掌握的部分開始,雖然理財不見得幫你賺錢,但是卻可以幫你省下不必要花的錢。

假設你活存帳戶裡有25萬現金,存在活存利率0.25%的銀行,一年利息約625元,存在活存利率1.1%的銀行,一年利息約2,750元,光是換個地方存一年就差了2,125,對小資族羣來說換個地方放錢就賺進2天工作的薪水了。

雖然存錢不會幫你賺大錢,但是每個人都還是會有一定金額必須存在銀行裡,要存多少金額、存在哪裡這也是理財的一環。

節流也是一種方式,控制電費開銷,貼個便利貼提醒自己隨手關燈,每個月省下電費100元等...。

選擇適合自己消費習慣的信用卡,假設每個月有5000元的消費,選擇網路現金回饋3.5%,一般消費1%的卡片,假設每個月固定網路消費3000元,現金回饋就是105元,2000元一般消費的現金回饋20元,一個月省下125元。

習慣買東西前做消費清單,釐清想要和需要,非清單上的東西不買,有效控制自己衝動消費都能算是理財的一種。

透過這些小細節的觀察再搭配上記帳過後做出的每月預算比對檢視,每個月只要省下1500元,一年就是18,000元,這些就是多出來的錢了,有了閒錢纔有資格談投資。

看完以上的舉例,是否覺得理財距離自己並不遙遠呢?

什麼是投資?

投資的目的是賺錢,但是窮人可別奢望只靠投資金錢來致富,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績效也才18%-27%左右,如果績效要超過股神巴菲特,我想應該很難輪到我們,珊迪兔可以很果斷地說,除了創業之外,超過30%以上的投資績效都是騙人的。

珊迪兔跟一羣朋友合資投資朋友的小吃店,因爲是現金流很不錯的行業,沒有什麼裝潢只有生財設備,攤提很低,期初投資成本也不高,看了歷史財務報並且在投資前觀察了幾個月營收週期和穩定度,預年投資報酬率高達30%珊迪兔才確定投入,之所以可以投報率高也是因爲珊迪兔具有一定技術價值兼着做顧問諮詢,因此投入金額低但可以換得比較多一點股權。

編輯推薦>如何抗通膨?退休金被吃掉!理財專家授「抗通膨3方法」狠甩1%定存

但是一般我們在談的投資則是指一般金融商品的投資,包含債券、黃金、股票、房地產、外匯、ETF等….這些合法的投資工具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和本金才適合投入。

如果你的本金只有5萬,就算一年翻一倍也只有10萬,無法撼動原本的生活,如果本金有500萬,每年就算只有5%報酬率也有25萬,所以我纔會說窮人可別奢望只靠投資金錢來致富。

珊迪兔建議大家,先透過理財和主動收入,開源+節流來加大本金水位,同時投資自己的腦袋來學習適合自己的工具並且梳理好邏輯,纔不有錢投入的時候太興奮一下賠光光,也纔有機會靠投資讓自己不用工作的這麼辛苦。

假設投入200萬在5%的投資工具裡面,每個月就能幫自己加薪8300元,舒緩自己的現金流壓力,隨着年紀增長一邊增加投資金額一邊慢慢減少工作時間。

但如果一個擁有200萬的人覺得自己有資格大肆揮霍,那麼永遠都需要一直用時間和體力來換取生活所需,年紀越大就會越辛苦。

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需要理財也需要投資的原因了。

圖/珊迪兔

投資一定有風險嗎?

但無倫是什麼樣的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這些風險來自社會、經濟、政治等外部面向,還有決策等內部面向,就算是郭臺銘也無法保證獲利狀況(例如:武漢肺炎事件讓各行各業都無法按照計劃發展),因此窮人就別奢望只靠投資金錢來致富,應當從理財開始做好金錢管理,先賺錢並且存到錢再用閒置資金一點一點開啓投資之路,纔是正確路徑。

至於每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不一樣,可以透過資產配置來降低風險,如果真的一點風險都無法承擔的人也能透過購買國家債券或是優質的公司債來抵禦通貨膨脹,無論用怎樣的工具和方法,珊迪兔還是衷心的建議:

在接觸投資之前,你真的很需要先學會理財。

本文轉載自《珊迪兔》,原文爲:《理財觀念》投資≠理財,在投資之前,你真的很需要先理財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