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石窟探幽 古代絲綢之路謎題

克孜爾石窟 來自網絡

守護石窟的鳩摩羅什雕像天保

提起中國古代的石窟文化,人們印象最深的是以龍門石窟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爲代表的四大石窟。然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拜城縣境內,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石窟,開鑿年代比四大石窟還要早,它就是克孜爾石窟,和莫高窟一西一東,宛如鑲嵌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兩顆明珠。

端午節時,我帶着幾個學生,從庫車前往克孜爾石窟。駛出市區,我們一路向西,向拜城方向行進,極目望去,公路兩邊是茫茫的戈壁,一望無際而蒼涼遼闊。

車子在寬闊而曲折的公路上疾馳,大約1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克孜爾石窟大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中間一個長方形的條石,中間鐫刻“克孜爾石窟”五個大字,當地人介紹說,“克孜爾”在維吾爾語中是紅色的意思,因爲這個石窟分佈在紅褐色的明屋塔格山腰,因此而得名。

走近一看,大門是多元風格的,兩邊的石墩上有兩個伊斯蘭風格的水泥圓頂,前面擺放着兩個石獅子獅體微微內傾,相互呼應。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石獅子常常被擺放在宮殿、寺廟、王陵等建築物前,具有鎮宅驅邪之意。

我們進入大門徑直往前,左邊是新疆龜茲研究院,專門負責古龜茲石窟、壁畫的管理和科學研究。走到一個路口向左拐,一條筆直的馬路伸向遠處,兩邊都是高大的白楊樹蒼翠而挺拔,像兩排哨兵一樣日夜守護着克孜爾石窟。這段路有些長,走了大約20多分鐘,遠遠看見一尊黑色的雕像聳立在一個圓形的小廣場中央,走近一看,原來是高僧鳩摩羅什的雕像。鳩摩羅什出生在龜茲,早慧博識,他曾在我的故鄉涼州弘法十七年。後來他到長安講經、著述,影響很大,與玄奘、不空、真諦被後人稱爲中國佛教的四大譯經家。

我們擡頭仰望,雕像並不是正面朝着我們,而是側坐在黑色的石墩上,左手柱撐着石墩,右腳放在石墩上,右手下臂右膝支撐着,而右手自然彎曲下垂,左腿順着石墩下放。他頷首低眉,若有所思,顯示了佛家的睿智。

繞過雕像,前方是兩段很陡的石階,我們拾級而上,土紅色的明屋塔格山赫然就在眼前,迎面大大小小的石窟,層層疊疊,綿延分佈在半山陡峭的懸崖上,連接各個洞窟的,則是曲折的人行棧道。站在上面遠眺,遠處是一片開闊的河谷區,中間綠樹蒼翠,花紅草綠渭幹河水緩緩流淌,真是一個放鬆心靈、感受自我的好地方。

我們最先參觀的是谷西區的27號洞窟,這是公元5世紀開鑿的一箇中心柱窟。洞窟分爲主室和通向後面的甬道,主室呈方形,能容納十幾個人在裡面做禮拜,北壁上有一個佛龕,兩邊的牆上也有很多個小佛龕,但龕內的塑像幾乎都不見了,龕外的壁畫也基本脫落了,只有在甬道最裡面的內側牆面,依稀可見殘存的“焚棺”“八王分舍利”等佛傳故事,主要描繪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

接着我們又參觀了32號洞窟,這也是一箇中心柱窟,分爲主室和甬道,窟門對面的牆壁上有一個拱形大佛龕,龕內的塑像無存。佛龕兩側的甬道相通,主室牆壁上的壁畫殘損不堪,只有券頂繪製的菱格因緣故事保存較好。這些精美的菱格壁畫,是龜茲壁畫藝術的獨創,也是礦物色表現出來的“巖彩畫”,採用的顏料是天然的礦石原料,色澤鮮豔,經久不褪。

然後我們參觀了8號洞窟,這個中心柱窟的主室和甬道保存完好,我們看到主室券頂繪有很多菱格本生故事。主室左側牆壁有一塊長方體的壁畫,四周有非常明顯的切割線條,當地人說,原本壁畫上面貼有箔金,被外國探險隊剝離帶走了,僅留下了殘損的壁畫,真是令人痛恨。

之後,我們又進入10號窟,這是一個僧方窟,是供僧人修行起居的場所,分爲側甬道和主室。我們順着左甬道進入主室,左側是一個殘破的取暖壁爐,東部地面上有一個殘存的石炕,上面放着一個大相框,裡面有十張照片,其中有一張戴着眼鏡、打着紅領帶、穿黑色西裝的中年男子的照片格外引人注意,原來這就是韓樂然,他是第一個爲克孜爾石窟編號的藝術家。左側斑駁的牆壁上,記載了他兩次考察克孜爾石窟的工作概況,並呼籲人們愛護保護石窟。

看到這些,心裡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意,我想起了常書鴻樊錦詩等一大批爲中國石窟藝術獻身的守護神,正是由於他們的默默守護和無私奉獻,我們祖國的藝術瑰寶才獲得新生。

我們最後參觀的是17號洞窟,這是開鑿於6世紀的一個洞窟,由於位置地處較高,窟內繪畫保存相對比較好,洞窟券頂繪有菱形本生故事壁畫。通過石窟的壁畫,我們也可瞭解到古代龜茲人的長相。從一些壁畫的供養人像看,古代龜茲人一般額頭寬大扁平,臉呈卵形,爲什麼他們是這種相貌呢?這是因爲古代龜茲有一種風俗,小孩生下來的時候,要用一個扁平的木條孩子的額頭壓平

這種風俗有點像現在河西走廊農村中所流行的,在孩子出生下來幾個月裡,要讓孩子的頭枕硬質的鞋底或枕具,把孩子的後腦勺壓平,這樣孩子的臉頰張開,臉型顯得飽滿,這種臉型與“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的面相吻合,寓含富貴吉祥之意,我想古代龜茲人的風俗可能也是這個道理吧。

我曾經去過敦煌莫高窟,但克孜爾石窟與莫高窟的內部結構不一樣。這幾座克孜爾石窟都有甬道和正室,甬道位於洞窟的兩側,可以從一側進去,從另一側出來,而莫高窟的洞窟進去就是一個大窟,裡面非常開闊,有很大的佛像和精美的壁畫。

與莫高窟相比,這裡的石窟受到的破壞更加嚴重,尤其是近代以來,一些外國探險家和考古家接踵而來,盜取了很多精美的壁畫,竊取了很多有價值的文物,對克孜爾石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留下了千古遺憾。

我所看到的5個石窟,沒有一個是完整無損的,尤其是最先參觀的27號石窟,裡面空空如也,牆壁上有很多空的佛龕,沒有一尊完好的佛像和一幅完整的壁畫,令人痛惜不已!

雖然克孜爾石窟與莫高窟一樣,都開鑿在半山的懸崖上,但莫高窟看上去是宏大的,而克孜爾石窟規模稍小,但歷經滄桑,年代更遠,更像是一個蒼老的老人,訴說着過去的故事。

龜茲,這個古老而滄桑的地方,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東西文明的一個交匯點,它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文明,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龜茲文化,也成就了克孜爾石窟。

我們走出洞窟,回眸遠眺,晨鐘暮鼓的聲音彷彿響起,時光好像又回到了一千多年前:明屋塔格山下,華蓋雲集,香霧繚繞,許多僧人著衣持鉢,虔誠念正;衆多信徒奉香誦佛,祈求佛佑......真是莫大的盛況。

我們坐上車離開克孜爾石窟,兩邊是茫茫的戈壁,戈壁上空陰雲滾滾,一會兒工夫就遮住了大半個天空,在石窟山頂佈下了一道陰影,緊接着,天下起了雨,夾雜着微風,前方的道路顯得有些迷茫,但忽然遠處出現了一道明亮的彩虹,像一座彩色的小橋,橫跨在天際中間,與明屋塔格山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