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熱愛工作 左右兩岸成敗

文/馬凱

自從西方社會學者韋伯資本主義的發展歸功於基督教新教倫理之後,數十年間,舉世學術界都尊奉他的論點,認爲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華人社會數百年來經濟發展落後,都因儒家思想乃是發展市場經濟的絆腳石。其後臺灣雖從1960年代開始,經濟飛躍發展三十年,開創舉世未見的經濟奇蹟;但比臺灣大六十倍的大陸經濟仍長期停滯,無法動搖此一隱含西方至上心態的重要思潮。直到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之後,踵武臺灣開創的發展模式,二十年間以同樣的速度飛躍發展,這樣的論調才完全失去市場。反過來,儒家思想究竟有何特質可以一再開創經濟奇蹟,倒成爲令人好奇的新議題。儒家思想之中最有利於經濟進步的,當屬對學習與工作的熱愛;而這也正是每個國家羣體乃至個人能夠長足進步的關鍵要素

任何生產都不可或缺三個要素:勞動、資本與土地後者泛指一切天然稟賦;其特色即在於,非人力可以左右。而資本則是人與土地等共同產出的生產工具、設備存貨。因而真正的決定因素,就是勞動,包括體力智力運用

但勞動與土地、資本不同,無法儲存留置他日使用,每一分、一秒體力或智力沒有發揮作用,那一部分勞動就一去無蹤,再也無法挽回。因此一個好逸惡勞、敷衍了事的人,縱然天賦異稟、力大無窮、才高八斗,終究是個對自己與羣體都百無一用的廢人。若一國中人率多此類,則此國必貧窮落後、毫無機會

長久浸淫於儒家思想的華人社會,一方面辛勤努力、熱愛工作,將每一分、每一秒都善用至其極致;另一方面則孜孜不倦、熱愛學習,使其智力不斷充實,技術不斷精進,同樣時間的工作,能發揮數倍於他人的功效。這樣的羣體,豈有不成長、不進步的可能?

過去大陸經濟停滯不前,遠遠落後於臺灣,原因在於共產體制破壞私有財產權,使交易無法進行,大鍋飯更鼓勵懶惰敷衍。一旦改革開放,解除桎梏,立即飛躍而前。近二十年臺灣則困於政治惡鬥族羣衝突媚俗討好,損傷工作熱情,復以教改摧毀技職體系、破壞學習環境,而阻擋了成長的腳步。何時重見對學習與工作的熱愛,何時就會再見蓬勃發展的氣象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29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