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這屢禁不止的春節煙花

疫情結束後,筆者首次返鄉過年,在小縣城裡感受到家鄉濃濃的年味。早在返鄉之前,家鄉的親人們就通過微信視頻告知筆者,早早地就備下數箱煙花,就等着孩子們回家過年一起放煙花。到了年三十的晚上,筆者聽到窗外此起彼伏的煙花、鞭炮聲,確實覺得年味濃濃。隨後,家裡人說,縣城裡禁放煙花爆竹,我們要開車到遠一點的地方放煙花,以免有志願者來收繳煙花。果不其然,開車一路向城外行去,看到有志願者開着麪包車在大聲播放“禁燃煙花爆竹”的宣傳語。儘管號稱全城禁炮,但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硝煙味。路上到處都可以看到放煙花的人,只不過這些人就像游擊隊員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看到這些奇特的現象,筆者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爲何人們如此執着於過年放煙花爆竹?爲何政府對於煙花爆竹的態度屢屢改變?

一、煙花爆竹背後承載的文化價值

煙花爆竹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至今已傳承千年,燃放煙花爆竹已成爲人們祈福辟邪,增添節日歡樂氣氛的娛樂文化活動,放鞭炮驅趕年獸的故事一直是幾代中國人共同的兒時記憶。因此,中國人在春節放炮,不僅是爲了迎接新的一年,更展現了對這一符號背後的價值意義、背後的文化體系的認同與傳承。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煙花爆竹生產、出口和消費國,煙花爆竹行業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河南、四川等省份,其中湖南省瀏陽市被譽爲“世界煙花之都”,佔據全國煙花爆竹產量的40%以上,出口量的60%以上。前幾年出於對生態環境、空氣質量的保護,政府要求禁炮,人們感覺年味蹭蹭地下降。沒有煙花爆竹的除夕之夜,似乎缺少了靈魂與盼頭。

二、“禁燃煙花爆竹”政策的理由所在

空氣污染與燃放煙花爆竹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煙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藥,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鉀等物質。而彩色煙花還會添加其他鹼金屬鹽。當煙花爆竹點燃後,這些物質會在氧化劑的作用下燃燒,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還會產生各種金屬氧化物的粉塵。這些有害氣體會強烈地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同時,煙花爆竹燃放後的碎片、殘留物影響城市的市容環境。這點筆者有切身的感受,縣城的除夕之夜,空氣中的硝煙味濃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空氣能見度也很差,直到第二天上午,整座縣城都被霧霾籠罩,影響交通出行。另外,大部分人放完煙花,剩下的垃圾大多隨意丟棄在房前屋後、荒郊野外,並沒有真正地被清走,嚴重影響市容市貌。

煙花爆竹容易引起火災和傷人事故。特別是在城區,建築越來越高,人口相對密集,高空煙花的燃放極易引發火災,直接危害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筆者所居住的小區,就出現了熊孩子在陽臺放煙花,誤把煙花放到對面樓房引起火災的事故。除了火災隱患,每年春節的時候,都會有許多炸傷的新聞出現,甚至有兒童眼睛被爆竹炸傷、失去光明。這些慘痛的案例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了燃放煙花爆竹的危害。

三、尋找平衡,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方式

限制煙花爆竹燃放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空氣質量和城市環境,但也引發了關於傳統文化保護的爭議,這可能也是政府對於煙花爆竹的態度屢屢改變的原因之一。如何在保護環境和傳承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當煙花燃放被限制在特定情境下時,表明其控制權集中在特定主體之上。這也是最近人們開始質疑禁止煙花放置的原因。他們爲何可以放置煙花而我卻不能呢?雖然有人對此表示質疑,但實際違反者卻寥寥無幾,這並不完全是因爲人們在積極改善環境,更多地是因爲違規者將面臨“剝奪公職”的懲罰。然而只要“質疑”的聲音存在,公共權力的合理性就會受到挑戰。可能正是因爲如此,筆者在縣城的除夕之夜看到,人們扎堆往無人巡邏的地方放炮,哪怕志願者聞聲而至,也只是溫聲勸阻,不會暴力管制。

總之,粗暴的全面禁放是是懶政、蠢政、霸政的表現,禁燃煙花爆竹政策不能“一刀切”,在傳統文化與環保之間,我們應尊重歷史,兼顧現實,尋找平衡,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方式,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讓春節等傳統節日既充滿喜慶氛圍,又符合環保要求。

(作者系湖南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覺得好看點個【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