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中國給西方“卡脖子”了?長期抹黑中國,讓歐洲輸慘

擔心被中國“卡脖子”,歐洲軍火商正在搶囤中國棉花,有人已經囤了三年庫存。

這裡說的中國棉花,其實是指硝化棉,也就是纖維素硝酸酯,主要應用在炮彈領域,用來製備發射藥,包括單基,雙基和三基藥。單基就是純硝化棉,雙基在硝化棉基礎上加入TNT,三基再加入別的成分,但是基底都是硝化棉。中國具有世界第一的硝化棉產能,而且壟斷了世界硝化棉貿易很大份額。

歐洲原本可以自產一部分硝化棉,然後還有一部分需要從中國進口。然後老歐洲他們搞了一個新疆棉製裁,把自己的腳砸爛了。此外中國方面也對出口硝化棉進行了控制和調整。

聯合早報去年6月曾報道,中國向北方某國出口了一大批無煙發射藥,能造8000萬發彈藥,主要接收廠家是巴爾瑙爾彈藥廠。(這個消息未經證實)

中國以前對歐洲的硝化棉出口也沒有新聞裡寫的那麼誇張,每年只有不到2000噸。中國硝化棉出口的最大客戶其實是美國和越南。假設155毫米榴彈配6個重量爲1公斤的發射藥包,100萬發炮彈需要發射藥6000噸。

目前俄烏衝突延宕兩年有餘,歐洲軍火商援助烏克蘭的炮彈產能捉襟見肘,於是對中國棉花的依賴成了他們“甩鍋”的對象。據英國《金融時報》4月8日的報道,歐洲有超過七成的硝化棉依賴中國供應,出於對中國方面“卡脖子”風險的擔憂,歐洲的防務企業正“儘可能多地採購以填補庫存”,有些軍火商已囤積了可供三年消耗的庫存。

歐洲把硝化棉短缺的鍋甩給中國,一個重要原因是爲了給多圈錢找理由。

各種找補的因素都會被提出來,例如擴建生產線的投資,危險品物流體系的投資,原料供應鏈的投入。歸根結底是爲了要錢,要補貼。

這種補貼,相當於一種國家背書,炮彈廠最擔心的,是當產能擴大,達到巔峰以後,戰爭突然停止了,訂單沒有了,導致較大損失,因此需要有國家兜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