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翊航與高中生談性別:讓樹洞打開

鍾肇政文學首場校園講座至善高中開跑,邀請文學家馬翊航(前排中)前來分享住民文學中的性別。(邱立雅攝)

性別意識隨着時代變遷有所推展,而在原住民文學中也能從角色言行,探勘書寫者對於當代性別意識的變化桃園市府文化局在「2019年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系列活動中,舉辦了5場校園講座,首場在至善高中展開,更針對全校有近3成的原住民學生邀請卑南族的青年博士馬翊航來談臺灣原住民文學中的性別經驗

來自臺中池上的馬翊航爲卑南族建和部落的青年作家臺灣大學臺文所博士班畢業,擅長寫詩散文,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花蓮文學獎、原住民族文學獎。此次受邀演講的主題爲「臺灣原住民文學中的性別經驗」,馬翊航以自己的成長經歷背景生活經驗,分享給年輕學子

馬翊航在座談會中引用魯迅潘宗儒、Apyang Imiq、Liglav A-wu等人的文學作品,講述女人在於住民文學中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價值、社會地位,也探討在女人在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別規範之下的意義,馬翊航認爲性別規範是流動的,會隨着時代而流動,並非定不變,而現在我們能做的事情,也非憑空出現,而是經過許多困惑與挑戰而來的文學作品記錄的性別,正是代表着當時代的困境

馬翊航提到早在80年代就有的原民運動,探討的主題爲保留文化與語言流失,這兩項至今仍是主流不變。而只要談到性別議題,好像就得往前進,反之討論到原民文化,就好像要回到傳統一樣,但馬翊航認爲傳統與現代其實並不衝突

最後馬翊航引用Apyang Imiq的作品《編織‧我》來作爲座談結語,在傳統文化中,男性是不能接觸編織,但Apyang Imiq用行動來改變這項傳統。Apyang Imiq居住的支亞幹部落原意爲「打開的樹洞」,馬翊航表示,書寫與編織有相似的意涵,「讓我們一起編織、讓樹洞打開,學會體察文學與生命中變化的線條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