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件衝鋒衣,你上山了嗎?

*本文爲「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一組“週五下班”的照片火了,他們的樣子大概be like:身穿硬殼衝鋒衣,肩扛蓋過頭頂的大包,屈膝俯身和電腦做最後的告別,蓄勢待發,卡點猛衝,他們的臉上赫赫然寫着:

只想上山。

別管是跟風擺拍,還是情況屬實,不想上班多一秒都不想留的樣子,肯定是真實的。

▲ @野人阿雅

這是一個個小人物的情緒堆疊起來,便能造出“現象級”的時代。以上這類人羣,姑且可以稱爲人在城市心在野的精神戶外人。他們是森岡孝二《過勞時代》筆下的人物側影,他們厭倦工作和生活的千篇一律。揹包外掛上叮噹作響的裝備,是他們被滿足了的情緒價值。

有時候,你也可以稱他們爲:精神分裂戶外人。

“人在城市心在野”只是樸素的形容,當他們被困在城市,真實的狀態:表面很平靜,內心在發瘋。如果說,在城市被穿着的衝鋒衣是裝備的錯位,那麼一個月一次從北京跑到川西的打工人總會有種精神的割裂。

上一秒還在海拔5000米的川西喘不過氣,下一秒怎麼就要上臺給客戶講PPT了呢。

過去兩年裡去了大概30次川西高原的北京CBD白領陳小跳,此時正面臨的,是經濟週期下行後行業的不景氣,裁員、降薪、早9晚11,她已經明顯覺得戶外和坐班的制度很難平衡了,進山和訓練的時間大幅度被壓縮。

職場裡的高強高壓與雪山上的暴風雪,哪一個更猛?

▲ @想登山的跳兒

曾經週五下班後光速衝向機場,在無數個紅眼航班上放倒左右的座椅躺下補覺的“特種兵”小跳,如今總是被困在高樓大廈的格子間裡,在錯位的生活中嚮往着高山。

每週一開會前,是小跳最緊張的時刻,此時她會給雪山下的朋友打通電話,“今天天氣真好,我在放牛。”有且僅有聽到這句話,緊繃的太陽穴纔會放鬆下來。

無關緊要的會議時,小跳無處安放的手伸向了桌下,大腿右側的那個小角角,她剛好能扣住。盯着窗外出神時,突然闖入視線的城市“蜘蛛人”她也羨慕,有那麼一會兒功夫,她也想垂吊在城市的高樓大廈牆外擦玻璃。

脫下高跟鞋、小裙子的陳小跳,衣櫃裡多了很多衝鋒衣,但她不想只是在城市裡“衝鋒”。

還有一類人,他們在《過勞時代》中這樣被描述:

“男人也好女人也罷,只要經濟上多多少少有些富餘,就會在吃穿用度的每一個方面攀比,自己用什麼東西、在哪家餐廳吃飯、假期去哪兒玩、孩子在哪所學校上學,等等。現代消費的這一性質因廣告業和大衆媒體的發展而不斷被強化。”

膨脹的慾望,在消費中得以滿足,爲了消費而過勞,斯格爾的“工作與消費循環”讓消費不再成爲單純的滿足生存需求,有時候人們買一件產品,不是在買產品本身,而是它帶給自己的“價值”。

5000塊一件的衝鋒衣搶到手,是大佬被滿足了的社會價值。

只要它在風口上,不知所謂的追捧遍跟隨而來,當大牌衝鋒衣被炒成中產階層必備裝備,一件產品在功能之外的“價值”則被髮揮的淋漓盡致,當人的內在特質和情緒需要以一件衣服去做展示時,衝鋒衣就不只是衝鋒衣了,“我買的是中產的認同感。”

有人說職場的風雨,不比戶外小。

出街率和上鏡率,則把裝備的錯位拉向另一個極端,讓一件衝鋒衣極限遠征的DNA幾戶斷裂。

衝鋒衣的色彩美學、“一衣多穿”的穿搭推薦,甚至是誇張的“彩虹疊穿大法”,把山地時尚風演繹的很完美。如果作爲功能黨的你質疑這很難評,那擁泵者也許會這樣回覆你:“如果現在還認爲衝鋒衣只能穿去戶外運動,就錯了啦!”

▲ @沒頭的愛古拉

“過勞時代”滋生出的情緒一定程度帶來了“過剩”——物質過剩與性能過剩。社交平臺上自媒體與商家共同打造的“種草”陣地,以硬核的場景慢慢突圍和滲透着年輕人的心智,衝鋒衣大火時“10個人有5個人在穿”,有人帶着一堆衝鋒衣去往川西,在雪山背景下一一拍照,這些成片出現在社交平臺上時,收割了無數的都市衝鋒人。

有數據統計,僅去年冬天關於衝鋒衣的穿搭和購買決策種草的內容點擊量達到35億+,共有超153萬篇用戶筆記分享相關內容,衝鋒衣在小紅書運動戶外消費趨勢搜索及內容榜中持續霸榜TOP1。

也不得不承認,相比於其他裝備,衝鋒衣熱確實一鼓作氣地帶動了普羅大衆對自然的親近。但從「有意思報告」做的樣本量爲1576人的調查中可以看到:有七成人穿衝鋒衣上班通勤,近半數人在休閒生活中穿衝鋒衣。即便是戶外,也是跑步、騎行、CityWalk等都市戶外,真正經常去徒步、登山、露營等硬核戶外的還是少數。

▲ @一個離譜的White

衝鋒衣流行起來了,但更多是社交平臺的造勢。錯位的裝備與錯位的靈魂無處不在。

這是“過勞時代”的實貌,也是“過剩時代”的困境。錯位背後的根源,是原本講求實用的戶外裝備被賦予了太多“社會價值”和“情緒價值”,從而讓錯位的時尚大行其道,大衆趨之若鶩。

矛盾的是,裝備誕生後的本應歸屬之地,所給予人的啓示是簡單與快樂,城市的慾望無處不在,高山上的攀登者把一切歸簡,最終學會控制慾望。

如何使用裝備是消費市場衆多因素作用下的結果,無所謂對與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如果把錯位的裝備與靈魂歸位,到真實的戶外環境中感受登山所帶來的充實的、有力量感的精神快樂,那我們的精神也將不會被虛無收割。

登山過程中收穫的快樂,不是通過消費一身行頭能夠替代的。

90年代末,攝影藝術家馮立曾開着一輛二手的越野車,前往黃河邊與朋友們搭起帳篷露營。這是他爲數不多的戶外經歷之一。後來,他與戶外的關係就像他與無數次開車翻越的雪山埡口一樣,保持着似近似遠的距離。

馮立的工作和生活基本都在城市之中,玩滑板和citywalk已經是他城市戶外的極限。前不久的一天,他在成都家裡的廚房做菜,擡頭望向窗外時竟看見了雪山,那一刻他恍然發現自己與雪山如此近卻又那麼遠。

所以當他跟隨KAILAS凱樂石從成都鬧市走向川西高原拍攝創作「不如去登山」作品,站在高聳的山脊上,與中國最頂尖的年輕攀登者,以及多位雪山愛好者一起錯位出片時,是他第一次離雪山頂這麼近。

從中醫醫生到公務員再到時尚攝影師,馮立不斷跳脫的身份,本身就像是一場錯位表達。或許是因爲學醫出身,他總能敏銳地捕捉到他人身上所積壓着的衝突矛盾、現實中詭譎的一面,那些荒誕的、錯位的靈魂,在馮立鏡頭下得以歸位。

對於藝術家馮立的創作來說,一切“只要有趣就行”,而這場【錯位藝術大片】正是一個有趣的嘗試。他說:不如去登山,是探險而不是冒險,是攀登而不是攀比。

那些本該出現在山裡的裝備充斥在城市街頭,那些本該在山裡的人被困在了城市格子間,馮立鏡頭下所揭露的種種錯位,並非批判,只是呼籲人們可以換個角度、換個位置去思考以及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這對城市裡的登山愛好者們而言並不簡單,而凱樂石x馮立x登山運動員x城市裡的登山愛好者的聯結,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去往高山,又從高山走下,我們終將回到的還是自己本身,看世界、愛自己、關注自己的感受,纔是最重要的。

在馮立的鏡頭下,西裝革履的大廠搬磚人鐵頭雪糕在上班的電梯上、咖啡師SEVEN在送咖啡的途中、金融高管陳小跳在會議中碰到穿着專業裝備的攀登者。

馮立將這些在城市中嚮往登山的錯位靈魂腦海中的想象,變成現實,鋼筋水泥圍鑄的城市與暴露感極強的雪山,強烈的畫面反差直擊觀看者的靈魂。

但登山不是秀場。攝影師鏡頭下誇張的反轉錯位,也並不僅僅爲了藝術效果。凱樂石與攝影師馮立真正想做的,是通過雪山與愛好者之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來打動更多被困在都市中的靈魂,鼓勵人們邁開走進戶外的第一步。也希望那些購買了登山裝備的人們,與品牌一起體驗雪山高原的魅力。

早在2006年,凱樂石啓動了“中國未登峰計劃”。在國人大衆對雪山攀登的認知還尚處朦朧的時期,凱樂石便通過“中國未登峰計劃”,引領着攀登者們走進未知的高山,不僅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承擔推動民間登山及探險運動發展的使命,也激發了國人對未知探索的慾望。截止最新數據,目前凱樂石已支持開發未登峰50座及新路線。

如果說,未登峰計劃更多是覆蓋着專業人羣,那麼2019年起凱樂石陸續發起“人生第一座雪山”、“打卡中國山”、“磐石行動”等全民項目,便是面向大衆戶外愛好者張開了雙手,帶領了一衆戶外運動愛好者真正走進戶外。

今年起,凱樂石啓動“登山大班”項目,邀請職業登山教練、登山運動員等專業人士分享科學戶外登山知識和技巧。讓登山愛好者理性安全地享受登山運動,在內在意識與外在裝備都具備專業“防護”的前提下,長久地享受登山所帶來的快樂。

登山是一件極富能量的運動,從出發到登頂,在肉體與靈魂的掙扎中,人們得以剝離掉一切虛無的慾望,只剩下生命最本真的體驗與感受。作爲專業戶外品牌,凱樂石此番呼籲的“不如去登山”也並不是一句新口號,在「戶外探險」看來,這些都無不是在迴應“只爲攀登,MADE TO CLIMB”的品牌初心——不僅是登山攀巖,更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就像衝鋒衣對於普羅大衆的戶外滲透,身爲戶外專業品牌的凱樂石也想讓大衆看見戶外的美妙,併爲大衆走向戶外架起一座座精神橋樑,給予專業的裝備支持。

與其一直嚮往,不如就出發。與其焦慮內耗糾結,不如去登山。

我們不鼓勵消費主義,買了那件衝鋒衣後,我們希望你與它一起走出錯位人生,開啓有趣的體驗。

你的那件衝鋒衣還被封印在城市嗎?

你如何看待裝備上被賦予過多的

社會價值和情緒價值?

你是否也是人在城市,靈魂在山上?

歡迎留言區一起交流呀

撰文/了了

排版/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