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黃埔老將對國家的忠誠與憂愁

上月大陸漁船在金門海域翻覆造成兩大陸漁民死亡,讓兩岸對金廈海域管理一事進入高度敏感期。 圖/金門海巡隊提供

郭克勇/國安局空軍退休上校

2024年還未滿百日,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尚未上任,兩岸紛爭卻接二連三,從沒消停過。一月底,陸方宣告變更M503航路,明顯壓縮臺灣空防應變時間;二月春節期間,金廈水域發生海上意外事故,至今仍未和平落幕;三月初,國防部長重新定義第一擊接戰規定,提高擦槍走火的機率等事件,都令外界擔憂臺海戰事爆發僅有一尺之隔,而民衆似乎渾然不覺。

正當兩岸和平曙光如同層層迷霧,讓人迷失方向之際,國家安全會議前秘書長丁渝洲,親筆撰寫「我對當前國安與國防的經驗與沉思」長文投書媒體,針對國家安全整體規劃,提出諫言警語,言簡易賅,深值國人蔘考省思。筆者早年服務國安局曾追隨丁前秘書長,除向他的老成謀國,不辭辛勞致敬外,另就兩岸如何避戰,提出幾點淺見,呼應昔日老長官相關論點。

臺灣要有不與中共發生戰事的共識

長久以來,臺灣內部確實有一羣權貴菁英,以追求臺灣獨立爲其畢生職志,即使中共動武也在所不惜;然而他們卻未考慮到臺灣兩千三百萬人,有多少人願意付出難以預估的傷害,而去追求一個不切實際,如霧裡看花的臺灣獨立呢?

如果即將上任的賴清德總統,無意改變臺獨基調,仍在國內操弄民衆反中抹紅的思維,謀取政治利益;同時使用外交手段,巧妙誤導國際社會支持臺灣走上獨立之路,不斷挑戰中國大陸的紅線;毫無疑問,掌有國家實權的政治領袖,將人民帶入戰爭浩劫風險是可以預期的。如何推動不與中共發生戰事,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不分朝野黨派的共識。

中華民國是兩岸和平的定海神針

從當前兩岸對峙情況來看,中共在「一箇中國」政策下,始終想消滅中華民國;民進黨爲了建立「臺灣共和國」,想方設法要拿掉中華民國。個人認爲中共對前者國號內含有「中國」二字,尚能勉強接受,只要臺灣不宣告獨立,中華民國這塊百年招牌,仍將繼續扮演維繫臺海安全的關鍵角色。

毛澤東在1927年指出,武力是取得政治權力的必要條件,接着說出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名言。中共是靠槍桿子取得政權,維持政權到今天;如果再以槍桿子來解決現存兩岸分治問題,必然會造成兩岸人民更大的仇恨,得不償失。兩岸政治人物應放下成見、各退一步,以談判替代對抗和緩替代衝突,在互信、互諒、互惠的原則下展開對話,爲兩岸人民的福祉,共創雙贏的契機。

兩岸關係穩定合乎美國利益

回顧歷史,60年代美國名將麥克阿瑟記取韓戰痛苦教訓,曾警告甘迺迪總統,絕不可出兵到亞洲;甘氏未牢記警語,在其任內正式派兵赴越南作戰,從此使美國陷入泥淖,最後全面潰敗,倉皇離越。這場戰爭讓美國擔任世界警察的角色與能力,遭到全面的考驗與質疑,對盟邦的防衛與承諾,也受到嚴厲的批評與重估。

當今的美國國力並非無遠弗屆,目前俄烏之戰陷入僵局,拜登總統多次表示不會派兵;明年很可能入主白宮的川普,近日聲稱當選後將停止對烏國任何援助,早日結束戰爭。兩位前後任總統對外用兵政策,已明顯告訴世人,美國不會複製韓戰、越戰,在錯誤的時間、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中美建交至今近半個世紀,雙方對兩岸政策基本架構,並未因兩國關係起伏不定有所改變;中共對美始終堅持「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的基調;美國則抱持反對中共動武,也不支持臺獨;現階段任何形式臺獨,都不會被美國所接受。雖然近期中美關係陷入低潮,美國行政及立法部門,對於臺灣內部抗中思維及作法,亦給予實質上的支持,但美國仍堅信唯有一個穩定的兩岸關係,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丁渝洲將軍深具豐沛的學養視野、出衆的儀表談吐,與其共事過的同僚部屬,甚至國外合作友方,沒人會否認他是一位出類拔萃,才華洋溢的將領。這位曾擔任過陸軍官校校長的黃埔老將,選在黃埔建校百年前夕,爲他一生所愛的國家,再次發出暮鼓晨鐘的聲音,不忘最後懇切的叮嚀,同時將他半生戎馬,精彩的軍旅生涯,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以上論點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梅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