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臺三角重心再次位移

(圖/美聯社)

美國期中選舉態勢逐漸明朗,民主黨政府避免了跛腳危機,總統拜登也表態尋求2024連任。15日將在印尼上演的拜習首次面對面會晤,預計將釋出更多美中「合作」的積極訊息,若聯繫到月底國內縣市長選舉可能維持藍大於綠的結果,美中臺三角關係的重心可能出現結構性位移。

共和黨在國會改選「小勝當輸」,佛羅里達州長德桑提斯成爲2024總統大選的熱門人選,故衝擊最大的無疑是川普及右派民粹力量,包括前國務卿蓬佩奧,恐淪爲邊緣角色。這個現象顯然會在美國對外路線、對中政策產生持續的化學反應,也註定會影響美中臺三角關係的演變。

不可否認,美國政界即便是建制派都已經把中國大陸視爲重要威脅,普遍認同美中競爭大於合作,但建制派仍主張美中需維持一定的合作、溝通,美國要靠自身實力贏得對中競爭,而不是靠顛覆中國大陸政權的極端方式,並有意避免美中軍事衝突。正如美方欲在「拜習會」上表達的所謂「設下防線」,想必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仍然是尋求與北京關於臺灣的諒解。

拜登政府上臺後,重申「不支持臺獨」的表態次數遠高於川普政府,但北京多次督促其「落實到行動上」,意在推動美方糾偏,至少讓美臺關係回到川普任內初期。但誰都知道,美臺關係之所以質變,肇始於美國對中戰略的轉向,已經醞釀了至少10年時間,既然美中關係回不去了,美臺關係也不可能真正意義上做到北京理解的「糾偏」。未來美國對臺軍事支援的節奏不會改變,最多是降低力挺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調門,臺灣不必指望加入美方主導的多邊組織。

然而,政治終究取決於實力。二十大後「習核心」更加穩固,美國兩黨都會更加明確地認識到,與這個對手打交道將是「持久戰」。

反觀臺灣,月底九合一選舉若民進黨居於弱勢,特別是若臺北、桃園等指標縣市落敗,蔡政府的跛腳期遲早會來,美國不得不重新評估臺灣政治與民意的光譜。若美方未來繼續加碼「不支持臺獨」的力道,不排除加速放棄民進黨的可能性。如此一來,壓力又回到了即將跛腳的蔡政府,今年選舉「抗中保臺」踢鐵板的困境很可能會延續到2024大選之前。

就在1周前,美中提前在香港完成了中概股審計,習近平也借中德領袖會談表態反對核威脅,引起了國際輿論解讀。再加上北京調整防疫措施、取消國際航班熔斷、縮短入境隔離時間,有利於在陸投資的美國工商界,「拜習會」後美中關係回暖可期。當拜登拿到了氣候、經貿,甚至烏克蘭議題上「想要的東西」,就看北京能從臺海議題上拿到什麼了。(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