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曹和平:春節消費升溫 是中國經濟一個不錯的起點

大陸經濟學家曹和平:春節消費升溫,是中國經濟一個不錯的起點。圖爲北京石景山遊樂園的春節人潮。(中新社)

百節年爲首,春節始終是中國人最爲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是帶動社會消費的強力引擎,也是觀察中國經濟活力的窗口。經大陸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春運工作專班初步分析研判,2023年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爲20.95億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近一倍,恢復到2019年同期(29.8億人次)的70.3%。從數據來看,大規模的返鄉潮肯定會給地方經濟和社會流通帶來新的生機。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23日在觀察者網撰文稱,20億人次的春運,老百姓返鄉置辦年貨、消費,能夠進一步消除零售企業的庫存,帶動龐大的大宗商品市場購銷兩旺,商家庫存減少、採購增加,這是節日經濟的特點之一。疫情三年來,老百姓沒有過好年,所以今年的春節消費可能會有一些反彈,親友間的聚會、活動都會增加,預計將高於2021年和2022年春節消費數據。

曹和平說,他在大陸各地調研的時候發現,現在縣城的領導官員,比如說副縣長、副書記往往很年輕,大約都三、四十歲,年輕的官員很會做節日經濟,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門爲了刺激消費、提振信心,將現代形式和傳統習俗進行融合,準備了一些社區活動和年俗活動,比如燈會、廟會、社火等,將對地方經濟有一個非常好的刺激。

當市場購銷兩旺,企業加大庫存,銀行就會增加貸款和流動性,進而企業和銀行的信心都會增加,銀行會對未來有更加良性的預期,帶動投資者信心增加。曹和平預計,2023年第一季的經濟,在沒有任何外部衝擊的條件下,會有一個不錯的起點。

曹和平指出,2023年,中國經濟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提振消費。近期,媒體上都在討論「超額儲蓄」能否推動形成2023年報復性消費的話題。

數據顯示,2022年居民部門積攢了近8兆元的超額儲蓄,這部分超額儲蓄主要來源於居民消費減少所帶來的防禦性儲備、居民購房支出減少和金融市場上居民存款的迴流。

在疫情防控政策優化的背景下,超額儲蓄爲消費回暖提供了資金支持,但仍需要注意目前老百姓仍存在預防性儲蓄動機,這是因爲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在下降。

曹和平表示,在經濟學裡,防禦性儲蓄(precautionary savings)是一個很頑固的變量,當人們的預期收入減少時,支出就會隨之減少,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會保持低位,這從鄰國日本的低慾望、低消費、高儲蓄可以窺見一二。

曹和平建議,最好的辦法是改變預期,而不是簡單地把「超額儲蓄」用於投資或者消費。他認爲可以從下幾個方面來入手。第一,採購、倉儲、物流、運輸四個方面的企業家信心要改變。短期財政政策支持各領域積極去庫存,進行資產置換,提高資金流動性。

第二,流通領域暢通無阻後,銀行加大投資,銀行業和投資家信心提升,政府的政策才能效果最大化,逐步改變居民對經濟環境的預期。

因此,曹和平不贊同「報復性消費」的說法,2023年出現大幅度消費反彈的可能性不大,加上疫情三年來,老百姓手裡的錢變少,中小企業的流動性收緊,此前淘汰的過剩產能也重新恢復,一些非良性的經濟因子也開始充斥市場,消費復甦的前景還有待觀察。

曹和平表示,中央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從這個角度來講,提振和刺激消費,關鍵要看從供給端刺激還是從需求端刺激。

從旅遊行業來看,飛豬發佈《2023年春節出遊方向標》顯示,2023年春節出遊預定量同比去年增長超6成,跨省遊訂單佔比已超8成,出境遊預定量創下近3年峰值。

隨着疫情管控優化,出境遊正在迅速反彈,政策寬鬆、距離較近的東南亞市場成爲中國遊客的首選,但航空公司和酒店恢復緩慢、價格暴漲,旅遊資源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如何開拓新的旅遊產品,創造新的出境遊、跨國遊理念,升級原來的旅遊服務,讓遊客體驗更多更好的內容,我覺得這是旅遊消費升級的一個新方向。旅遊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有力抓手,市場如何穩健復甦,如何充分挖掘市場潛力,這是未來旅遊行業需要關注的事情。

除了出行遊玩,也有部分人會選擇看電影。今年將有7部電影「逐鹿」春節檔,截至1月22日16時48分,2023春節檔(1月21日-1月27日)總票房(含預售)突破15億。而2022年全國電影票房以300億元收官,相當於回到了2014年的水平,一方面是因爲新片供給較少,另一方面是因爲疫情後影院上座率不高。如何推動電影市場更快復甦?一方面要培養更多的電影觀衆,另一方面也要有更好的技術和內容吸引觀衆走進影院。

曹和平指出,之前國家提出電信網、有線電視網、IP網,那時候我們認爲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現在變成了「新三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科技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電影行業的技術也會帶動人們消費需求的更新。

對於2023年,市場普遍預測將有5%-6%的增長,中國經濟有望翻開新的篇章。除了消費領域,基建和數位經濟領域也有一些新的發力點。

中國數位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數據顯示,中國數位經濟規模從2012年的11兆元增長到2021年的45.5兆元,佔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其中電商交易額、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位居全球第一。

2022年12月份,中共中央、大陸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加快推動數位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加強數位社會、數位政府建設,不斷提升數位化治理水平。同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外發布了《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又稱「數據二十條」),提出構建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初步形成我國數據基礎制度的「四樑八柱」。

曹和平建議,2023年,中國數位經濟行業發力的重點可以在這些方向:

第一,改造農村的基礎設施,包括農民住宿條件、網絡基礎設施的改造,這是惠及人民的好事。

第二,公路、鐵路、高速、高鐵、港口、橋樑、涵洞、隧道等基建投資還會繼續維持,在此基礎上要對其進行數位化升級。

第三,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算力基礎設施是數位經濟的「底座」,也是數位經濟的新生產力,「東數西算」工程是將東部地區密集的算力需求引導到西部,使得數據要素跨域流動,給西部發展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在數位經濟領域,中國不斷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產業和算力系統,將會構建一個數位孿生的現代化城市,算力系統能夠極大提高製造業產能、改變業態、提高利潤。

未來,三大產業配合數位基礎設施催生出新的產業,整個中國經濟將會脫胎換骨,新的消費和投資應該向這些領域邁進,藉助「一帶一路」戰略和中國「基建狂魔」的優勢,中國的平臺經濟將隨着基礎設施先鋒部隊「走出去」,這也是中國第一次超越西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