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鑰匙

兩岸關係循「先經後政」發展路徑,路線圖的第一站已從經貿開始,當前要務爲繼續執行《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經貿協議執行告一段落後,就要進入第二站的政治協議。易言之,找到經貿與政治這兩把鑰匙,兩岸政治分歧應可迎刃而解。

主權夥伴做爲頂層設計

當前全球都在加速進行區域經濟整合,習近平去年9月訪問哈薩克時,還呼籲中亞各國與中國大陸共同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現在兩岸既然已有ECFA以及大陸與港澳簽訂的CEPA,中共應劍及履及,早日將兩岸四地的經濟夥伴協議整合升級爲「中華共同市場」。由於共同市場是原來ECFA和CEPA的升級版;臺灣和港澳應該都能加入。現在這把鑰匙顯然還未打造出來。

經貿鑰匙找到之後,兩岸關係即可進入路線圖的第二站:打造政治鑰匙。打造政治鑰匙比打造經貿鑰匙困難度更高;因爲這中間涉及臺灣主權問題。臺灣主權問題如能破解,兩岸政治定位即可釐清,即使中共要求兩岸定位放在「一中框架」之上,也難不了我們。

筆者提出破解臺灣主權問題的靈感來自1980年加拿大魁北克準備經由公投成爲獨立國家(後來公投未過)所提出的「主權聯繫國」(Sovereignty association)方案。魁北克發表白皮書提出此一方案,是希望獨立後與加國聯邦政府維持主權聯繫國關係。去年歐盟與烏克蘭同意建立「聯繫國協定」(Association agreement),由於俄羅斯總統普丁從中阻撓,協定未能簽訂。

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已超越也不適用「主權聯繫國」關係,應該昇華到「主權夥伴」(Sovereignty partnership)關係。中華民國建立到今年103年,兩岸政府可說是以接力方式維護了中國主權。自1912到1949,中華民國爲中國「法理主權」的代表;1949-1971退出聯合國以前,仍以中華民國對外代表中國。1971-2014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接手對外代表中國。中華民國以「法理主權」身分對外代表中國的時間前後長達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代表中國的時間爲43年。

抑有進者,從1949到2014,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別統治臺澎金馬的中國海島領土及中國大陸領土。由此可知,兩岸兩個政權並肩維護中國主權 以及共同治理中國領土的貢獻,相信足以配稱爲「主權夥伴」。唯有中共領導階層體認兩岸政府爲「主權夥伴」,才能找到「政治鑰匙」未來也才能放下身段,雙方坐下來「對等」談判。

筆者衷心祈盼中共展現泱泱大國,雍容大度風範,正視兩岸現實體制,發揮歷史責任感,爲兩岸政治定位,也爲兩岸的領導人爭取歷史定位。我們手中如能掌握「經貿整合」與「主權夥伴」這兩把鑰匙,距離開啓「一中框架」的大門已經不遠。

華盟設計滿足一中框架

歐盟當年由「歐洲煤鋼社區」(後來稱爲「歐洲共同市場」),最後轉型爲歐盟;亦即由經貿組織轉化爲政治「統合」(integration)體。歐盟目前有28個會員國。它的最高治理機關爲「歐洲理事會」,由各會員國元首與政府最高行政首長組成。過去由各國元首輪流主持會議,現在已選出一位理事會主席。「歐洲理事會」就是歐盟的「頂層設計」,可以說是「一個歐洲的最高框架」。

未來「中華共同市場」 成立,磨合一段時期後,可以參考歐盟轉型爲「華盟」。初期兩岸兩個政府爲「華盟」會員國。兩個政府之上設「華盟理事會」。此一「頂層設計」即可滿足中共「一中框架」之要求。「一中框架」大門打開,可以發現裡面呈現出「一盟兩府」的制度設計。

當然,制度設計會兼顧國情與現實環境,「華盟」將會如歐盟採取「共同使用主權」(Pooled sovereignty)制,亦即會員國「讓渡」部分主權授權類如「華盟執委會」執行聯盟重要政策,其他政策仍由會員國自行處理。此即「華盟」具有「統中有獨」(加入統合組織,但仍維持會員國主權獨立地位),「獨中有統」(會員國主權獨立,但共享統合組織提供的資源與利益)的獨特屬性。

歐盟模式可以滿足中共「一中框架」之要求。如能參考實施,對當前兩岸政治體制衝擊最少,「主權夥伴」更可以讓臺灣的主權問題如釋重負,爲臺灣拓展國際活動空間。最重要者,可讓臺灣參與經略中原,創造一個媲美歐盟,而更具創意的兩岸兩個政府共同治理中國的最新典範。

(作者爲政大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