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主義卻曾到Playboy工作 文策院長泄心聲

圖/今週刊提供

文策院長鬍晴舫同時是個作家,更是個遊走在衆城之間的人,對她而言,城市和城市裡的人是會發光的。

無論美的、醜陋的,她都凝視並且書寫

她的新書羣島》再獲今年臺北國際書展肯定,拿下小說首獎,在霓虹水泥之中,她安分地以「臭蟲」的身分,好好地看着一切。

作家胡晴舫走在松山文創園區臺灣創意設計中心二樓長廊上,神情文雅清淡,或多或少卻有些尷尬,她不習慣被拍照。不過,她現在另一個身分是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上鏡頭的時間終究比較多。攝影師請胡晴舫沿着廊道緩緩徐行,希望趁着有陽光時機,抓個好鏡頭。

臺創二樓暫時是文策院辦公空間會議室周邊平時人煙不多,角落擺了個不知何時留下的枯樹藝術品。胡晴舫套了件西裝外套,外套裹着一件印有法文「Je ne sais quoi」的白色T-shirt。

別問爲什麼 有時候事情就是如此

「像我這麼沒有存在感的人,拍兩張就行了啦!」她苦笑,攝影師也笑,然後又請她重新沿着廊道再走了一次。

「Je ne sais quoi」是句很難翻譯的法文,尤其在美學領域的討論中,這句話更帶有一種神秘浪漫的內涵。「Je ne sais quoi」若是直翻成中文意思是「我不知道什麼。」但它在審美範疇意義更晦澀,代表一種「難以言喻」的特質,超越理智,只是非常純粹地在感性發揮作用

就像胡晴舫說的,「譬如,用在一個句子裡,『你身上有一股⋯⋯怎麼說呢,知性氣質』。這種近乎直覺感受力,純粹法式反應,我覺得很可愛。」她其實有另外兩件和身上一模一樣的T-shirt,一件也是白的,一件是黑的。她對這句話意義的理解是「我不知道怎麼解釋」。她說:「也代表了『別問我爲什麼,有時候事情就是如此』的灑脫。」

胡晴舫1969年出生,幾乎完整地感受過上世紀末所有的歷史,而且她不只是成長在臺灣,更曾在美國求學,在紐約巴黎東京北京上海香港生活過。住過各處的她對「城市」有種特別的情愫,幾乎像是愛情,纏綿、甚至眷戀。她着迷地感受人類文明的美麗與哀愁,在每個他方,都經驗到那些「Je ne sais quoi」的什麼。

成功的作家 必須是城市裡的臭蟲

她很喜歡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說過的一句話,「做一個成功的作家,必須是城市裡的臭蟲。」現代城市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奇蹟,「人類高度有效率羣聚在一起,各形各狀的生物在此共生。即使我們在宇宙角度回看人類城市,它們也是會發光的、很奇特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