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想活到70歲很不容易的

現在的醫療科技水平,雖然我們有生之年不一定能體驗“科技飛昇”,但總感覺,活到八九十歲應該不成問題吧。

畢竟以現在的平均壽命來看,好像還蠻容易的?

2023年,中國疾控中心慢性病中心周脈耕等研究者在《柳葉刀》上發表一篇研究,預測2035年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可能會上升到81.3歲,一些地區的人甚至會更高,例如北京、廣東、浙江和上海,超過90歲的概率達50%[1]。

但壞消息是,這個預期壽命可能跟你沒什麼關係。

到2019年,我國人均壽命約77.9歲[2],但你要想算你這代人平均能活到幾歲,不能看現在的數據。

因爲中國國家衛健委統計公報解釋到:人均預期壽命是指,在各年齡組死亡率保持現有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新出生的一批人平均可存活的年數,英文叫做life expectancy at birth,就是出生時的預期壽命[3]。

所以現在說人均壽命延長跟你沒什麼關係,還是要看你出生那年的數據。例如1990年出生人的平均預期壽命也就68.55歲,女性70.5歲,男性66.8歲,一般女性壽命比男性更長,且差距有越來越大的趨勢[2],所以說,70歲的坎有相當一部分人邁不過去。

到1996年人均預期壽命才超過70歲 / [21]

人類年齡越大,生命質量也會開始下降。許多年輕人並不期待長壽,就是擔憂年老後生活不能自理或活在病痛中。

一個來自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有關中國人健康預期壽命(HLE)的研究,關注的是一個人可以健康地生活多久。

北京、上海和浙江等中國東部沿海省份的健康預期壽命越高,越向西越低。其中12個省份的男性健康預期壽命年齡低於65歲,這意味着,這些省份中很大一部分男性如果需要工作到65歲,會受到健康限制。

生活質量是許多年輕人對老年生活的主要擔憂之一 / 圖蟲創意

雲南男性健康預期壽命是中國所有省份中最低的,預計僅爲60.44歲,比北京短十多歲。這表明,儘管近幾十年來中國整體的健康預期壽命水平取得了快速進步,但富裕省份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省份之間仍然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4]。

所以你們還是不要把所有願望都放到退休後實現,是因爲即使現在感到身體倍兒棒,但你的身體未必能平穩地支撐到你退休。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團隊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一篇論文指出,人很可能不是慢慢地、勻速地變老。而是在34歲、60歲、78歲年齡點,突然加速垮掉。而60歲、78歲兩個波峰,更像是“健康的坎兒”,從這2個年齡點,身體開始崩塌式衰老[5]。

“斷崖式衰老”的三個峰值時期 / [5]

現在體檢報告就亮紅燈的年輕打工仔們和脆皮大學生們,更是建議不要太期待自己的老年生活能過得多麼豐富多彩——《全國第六次衛生服務統計調查專題報告》顯示,我國55歲至64歲人羣慢性病患病率達48.4%,65歲及以上老年人發病率達62.3%[3]。

世界衛生組織把30到70歲的死亡,定義爲“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周脈耕教授2019年在《柳葉刀》上發表的一篇研究,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和肺癌等慢性疾病,已經成爲目前中國人過早死亡的主要因素[6]。

一些危險因素正在上升,如高血糖、高血壓、高BMI及室外空氣污染 / [19]

那些30多歲就在吃降壓藥的人是不是開始汗流浹背了?

雖然人均預期壽命不是真實的平均壽命,但這個數字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人口生活質量、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的高低。

美國馬里蘭大學社會正義學教授邁克爾·賴施(Michael Reisch)說:“貧困是一個竊賊,貧困不僅會削弱一個人的生存機會,它還會竊取人的壽命[7]。”

收入與壽命之間存在着關聯這件事,基本不需要什麼資料就能聯想到——窮人享受到衛生保健系統服務的機會更少;體重往往更重,吸菸的可能性更大;他們的身體遭受着強度更大,也更加持久的壓力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在中國,更窮的省份,傳染病負擔和新生兒死亡率較高,腦血管病、胃癌、道路傷害等發病率也都較高[1]。

提高農村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利用衛生服務的意識是必要的 / 圖蟲創意

現代打工人一邊熬夜加班,一邊磕保健品,住處還要挑離醫院近的以備不時之需。但享受醫療服務的大多還是城鎮人口,宏觀來看,我國人口的醫療衛生服務利用水平是明顯偏低的,甚至還有逐年降低的趨勢。

受教育程度越高和享受醫保的人羣會更主動利用衛生服務。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羣、不享受醫保的人羣利用醫療衛生服務的客觀障礙更大[8]。

具體差多少呢?

2022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爲到27.78%。健康素養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並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9]。目前中國城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爲31.94%,農村居民爲23.78%[10]。

除了經濟發展水平,性別也是影響壽命的一大因素。

開頭提到發表在《柳葉刀》的研究中提到,到2035年,預期壽命最高是北京的女性,達到90歲的概率爲81%;其次爲廣東、浙江和上海。而屆時,男性中上海人的預期壽命最高,達到83歲的概率爲77%[1]。

首先女性的基因結構決定了會比男性更長壽,X染色體上的隱形致病基因在女性羣體中不一定會發病,而在男性羣體中會有較高的發病率,這是導致男性死亡率較高、壽命較短的一個重要因素[11]。

男女之間的壽命差距近年來越來越大,跟先天基因和後天生活方式都有關係 / 圖蟲創意

另外女性通常會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健康風險行爲。而男性的代謝水平更高,其組織器官容易受損而變壞,故男性死亡率會更高。加上男性吸菸、酗酒、濫用藥物比例都更高[12]。

例如中國的菸民佔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主要的吸菸者都是男性——中國幾乎每2位成年男性中就有1位吸菸,女性是約每50位中有1位[13][14]。另外,中國35—69歲年齡組男性自殺死亡率明顯高於女性[11]。

“什麼時候能退休”、“存多少錢能退休”是許多打工人最爲熱衷思考的事情,畢竟大家擔心如果退休得太晚,可能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享受生活。

一個據說是調查波音公司員工的“壽命的精算學與退休年齡的關係”的表格,每次涉及到退休相關的話題,這張圖都會被提及。

很火但找不到出處(不夠可靠)的退休年齡與壽命關係圖 / 網絡截圖

從表格上的數據來看,退休年齡和壽命有明顯的關係——退休越晚,活得越短。要是50歲退休,還能快樂活到86歲,但如果65歲才退休,那就只能活到66.8歲,意思是,退休後活不過兩年。

但這張圖因爲查不到原書出處,並且考慮的波音公司員工的特殊性,這個結論很可能是個謠言。

不過擔心自己身體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採取行動了——2023年有一個熱搜話題爲“近5成護肝片被90後買走”,有趣的是其中15%的護肝片下單于凌晨。(但對於肝功能正常的人,沒有必要用護肝片[15])。

肝臟損傷主要還是源於酒精、體重大、感染以及一些藥物的濫用 / 圖蟲創意

不過長時間工作,確實會影響壽命。

一個芬蘭職業健康研究所和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柳葉刀》子刊的研究,一共將近6萬參與者,發現,每週工作時間超過55小時的人,在65歲退休之前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68%,同時細菌感染、內分泌疾病(包括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癲癇、睡眠障礙)、肌肉骨骼疾病等風險都會升高[16]。

長時間工作的壓力、焦慮等負面情緒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 / 圖蟲創意

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在《國際環境》上發表的報告中提到,2016年,因每週工作55小時以上,39.8萬人死於中風,34.7萬人死於心臟病。其中,多數死亡病例年齡爲60歲-79歲,他們在45歲至74歲之間,每週工作55小時或以上[17]。

這種工作導致死亡的情況更常出現在男性、中年和老年工作者以及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包括中國)居民當中。

近年來因長時間工作導致的死亡人數也在增加:2000年至2016年間,因長時間工作而導致的心臟病死亡人數增加了42%,中風死亡的人數增加了19%[17]。

除了慢性病和長時間工作外,在周脈耕教授的研究中,「道路交通傷害」在中國人主要死因排第六,比一些癌症還要靠前[6]。

2005年和2017年中國過早死亡導致原因的順序變化 / [20]

根據GBD的數據,2017年中國道路交通死亡人數接近26.2萬人,約佔全球道路交通死亡人數的21%[6]。

發表在《柳葉刀》子刊的一個研究發現中國2006-2016年的交通事故中,死亡人數最多的,是行人(42%)。發現隨着年齡增加,道路交通死亡率會顯著上升。從2013年開始,60-69歲年齡組超過≥70歲,成爲死亡比率最高的年齡組[18]。

男性、老年人和農村地區的道路交通死亡率高於女性、年輕人和城市地區 / [18]

這也意味着,除了要熬過失業、中年危機、慢性病、癌症等幾個人生大坎以外,要想活過70歲,走在路上的我們還要隨時提防不要被車“創死”。

參考資料:

[1]Bai, R., Liu, Y., Zhang, L., Dong, W., Bai, Z., & Zhou, M. (2023). Projections of future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up to 2035: a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8(12), e915–e922.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22)00338-3

[2]國家統計局. (2012). 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

[3]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 (2020). 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4]Li, Han and Hanewald, Katja and Wu, Shang. (2020)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Model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and Private Insurance.

[5]Lehallier, B., Gate, D., Schaum, N., Nanasi, T., Lee, S. E., Yousef, H., Moran Losada, P., Berdnik, D., Keller, A., Verghese, J., Sathyan, S., Franceschi, C., Milman, S., Barzilai, N., & Wyss-Coray, T. (2019). Undulating changes in human plasma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the lifespan. Nature medicine, 25(12), 1843–1850.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19-0673-2

[6]Zhou, M., Wang, H., Zeng, X., Yin, P., Zhu, J., Chen, W., Li, X., Wang, L., Wang, L., Liu, Y., Liu, J., Zhang, M., Qi, J., Yu, S., Afshin, A., Gakidou, E., Glenn, S., Krish, V. S., Miller-Petrie, M. K., Mountjoy-Venning, W. C., … Liang, X. (2019).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London, England), 394(10204), 1145–115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0427-1

[7]Reisch,M. (2013). Dying Young: Why Your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May Be a Death Sentence in America.

[8]明豔. 我國人口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基於死亡/患病指標的分析[D].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9]國家衛健委. (2013). 2012年全國健康素養監測問答.

[10]光明日報. (2023). 2022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升.

[11]陳岱雲,陳希. 社會性別視域下的人口壽命性別差異分析[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97-107. DOI:10.19836/j.cnki.37-1100/c.2022.06.009.

[12]Magnolfi, S. U., Petruzzi, E., Pinzani, P., Malentacchi, F., Pazzagli, M., & Antonini, F. M. (2007). Longevity index (LI%) and centenarity index (CI%): new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ing process in the Italian population.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44(3), 271–276. https://doi.org/10.1016/j.archger.2006.05.006

[13]WHO. (2023). 菸草在中國.

[14]Koplan, J., & Eriksen, M. (2015). Smoking cessation for Chinese men and prevention for women. Lancet (London, England), 386(10002), 1422–142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416-X

[15]生命時報. (2019). “護肝片”吃不對反傷肝.

[16]Ervasti, J., Pentti, J., Nyberg, S. T., Shipley, M. J., Leineweber, C., Sørensen, J. K., Alfredsson, L., Bjorner, J. B., Borritz, M., Burr, H., Knutsson, A., Madsen, I. E. H., Magnusson Hanson, L. L., Oksanen, T., Pejtersen, J. H., Rugulies, R., Suominen, S., Theorell, T., Westerlund, H., Vahtera, J., … Kivimäki, M. (2021). Long working hours and risk of 50 health conditions and mortality outcomes: a multicohort study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Europe, 11, 100212. https://doi.org/10.1016/j.lanepe.2021.100212

[17]WHO. (2021). Long working hours increasing deaths from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WHO, ILO.

[18]Wang, L., Ning, P., Yin, P., Cheng, P., Schwebel, D. C., Liu, J., Wu, Y., Liu, Y., Qi, J., Zeng, X., Zhou, M., & Hu, G. (2019). Road traffic mortality in China: analysis of national surveillance data from 2006 to 2016.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4(5), e245–e255.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19)30057-X

[19]中國疾控中心. (2019). 柳葉刀最新論文:2017年中國疾病負擔研究.

[20]殷鵬,齊金蕾,劉韞寧,等. (2019). 2005~2017年中國疾病負擔研究報告[J]. 中國循環雜誌,2019,34(12):1145-115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9.12.001.

[21]郭玉玲.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時空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18, 11(8): 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