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京津冀動力源功能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10週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爲基本出發點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對於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年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見成效。根據北京市發改委的數據,10年來,北京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超3000家,疏解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利用拆違騰退空間實施綠化超9200公頃。雄安新區拔節生長,城市框架全面拉開,環城市外圍道路框架、內部骨幹路網、生態廊道、水系構成的城市建設“四大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底,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570億元,央企累計在雄安新區設立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津雄半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美麗宜居京津冀成果豐碩,2023年京津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較2014年下降57.3%。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持續提升,2022年京津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達4260.9億元,是2013年的2.2倍。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引領下,三地不斷推動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

不過,成效背後,仍有堵點、卡點待解決。例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激勵約束政策體系需不斷完善,向外疏解的內生動力還應增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協作深度和廣度不夠,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還不高;京津冀營商環境還需優化;等等。下一步,要在政策體系完善、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強化京津冀動力源功能,將其打造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

完善疏解政策體系,有力有序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推進標誌性項目向外疏解,鼓勵企業在疏解過程中對體制機制、業務範圍、科技創新等方面進行提升。繼續完善激勵約束政策體系,着力解決疏解人員關注的子女教育、醫療、住房、薪酬、社保、醫保、公積金等“急難愁盼”問題,儘快制定出臺細化政策措施。探索利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增強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的內生動力的實踐路徑。

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加強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合作,發揮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溢出效應,津、冀圍繞北京的創新鏈重塑各自的產業鏈。建立三地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平臺,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注重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區域協調聯動。利用京津冀深厚的工業基礎,整合創新資源、人才資源,一體謀劃發展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着力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

推進改革和擴大開放,下大氣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強京津冀商事制度協同改革,推進京津冀協同監管,加快實現三地監管執法領域標準互認、數據互用、信息互通。強化京津冀政務服務合作,建立“同事同標”事項動態管理機制。促進京津冀跨境貿易協同開放發展,深化京津冀口岸合作和通關監管一體化改革。推動京津冀知識產權全鏈條協同保護,構建知識產權案件跨區域協作治理體系。(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彭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