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KPI考覈”,又有民營房企優等生薪資改革,高管月薪1萬會成爲常態嗎?

每經編輯:陳夢妤

濱江集團可能是最晚一批進行薪酬結構調整的民營房企了。

近日,一則濱江集團內部《關於調整各區域員工薪酬酬結構及進一步科學化KPI考覈指標的通知》(下稱《通知》)在網上流傳。

4月1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濱江方面獲知,“公司的確發佈過該份《通知》,主要是對員工的薪酬結構進行調整,原先一直是相對固定的月薪+年終獎,如今是在總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調整比重。比如一位員工的年薪22萬元由月薪1萬元+年終獎10萬元構成,以後可能調整爲月薪8000元+年終獎124000元,總數還是22萬元。”

“調整月度工資額度並不是降薪,此前所有員工的工資也都已足額發放。目前調整的是月發工資和年終績效獎金的比例,這樣有利於加大年終績效獎金的差異,強化年度KPI的有效考覈,進一步避免渾水摸魚、出工不出力、隨波逐流現象,實現多勞多得、鼓勵先進、鼓勵優秀的目標。”

頭部房企高管早已月薪1萬

這幾年房企整體調薪,尤其是高管降薪,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不過去年底以來,以萬科和碧桂園兩大頭部房企爲代表,這一趨勢尤爲明顯。

早在2018年,據時代週報,萬科就啓動了職級工資體系重構,薪級體系由過去地產系統的28級擴展爲50級,僱員薪資結構也隨之調整,調整“固定月薪+年終獎”模式,固定月薪部分重構,被拆分爲基本工資和崗位責任工資兩部分,其中崗位責任工資的設計,根據員工承擔的責任大小、任務多少、風險高低來確定。

2021年,萬科歸母淨利潤從415億元降至225億元,萬科面臨上市30年來第三次利潤下滑,鬱亮當年自願放棄其2021年度全部獎金,當年領取稅前薪資154.7萬元。兩年時間過去,2023年,鬱亮在萬科領取的薪資下降至127萬元。

到今年3月28日晚間,據萬科年報,在公司全職工作的8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自願放棄2023年度獎金。自報告披露之日起,董事會主席鬱亮、總裁祝九勝、監事會主席解凍自願領取月薪稅前1萬元。

碧桂園還要更早一步。

2023年12月12日,碧桂園公告稱,執行董事楊惠妍、莫斌、楊子瑩和非執行董事陳翀將作爲董事的年薪分別由37萬元、300萬元、200萬元和37萬元統一調整至12萬元,即月薪1萬元。

碧桂園集團近兩年對高管薪酬進行了多次調整,至2023年高管薪酬較2021年下降86%,這些高管包括公司總部副總裁、職能中心總經理及以上高管、區域總裁。

另外,碧桂園已取消所有高管配車,確有工作需要時通過申請公務派車或使用自有車等方式實現車輛費用集約管控、成本降低,對於包含原高管配車在內的所有集團公車,通過內部公開競拍與對外工抵化債等舉措進行資產盤活。此外,包括高管體檢報銷、高管免費食堂等待遇亦均予取消。

“怎麼樣,你現在工資比楊惠妍高了吧?”高管官宣降薪後,碧桂園員工們見面時這樣打趣地互相問候。

新一輪薪酬體系調整可能持續

整體看,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從業人員薪酬開始逐步調降。

Wind平臺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在A股上市的88家房地產開發企業中,董事長的平均年薪約爲143.6萬元,較2021年下降17.5%;管理層年度平均薪酬總額約爲1320萬元,較2021年下降19.1%。

到2023年,市場繼續承壓。爲降本增效,很多房企高管帶頭降薪,一線員工的薪酬也大幅縮水。一些經營困難的房企,已出現工資難以按時發放的情況,有高管甚至自掏腰包給員工發工資。

“房企對薪酬體系的調整,本質上反映的是對市場前景的預判。”明源地產研究院認爲,2023年以來,雖然樓市利好政策不斷,但市場熱度和增長動能能否得到延續仍是未知數。這也意味着,如果房地產市場再次下行,房企經營規模不能快速提升,新一輪的薪酬體系調整仍會繼續。

面對業績下滑,降薪減福利是企業節流最快見效的辦法。

但薪酬調整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切不可盲目大面積降薪。尤其對於高管來說,他們作爲公司的核心人才,其個人利益一旦受到影響,喪失了幹勁和忠誠度,反而會讓公司付出更加高昂的代價。

所以,房企薪酬體系調整,重點應該落在如何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上,多勞多得,少勞多得,通過“一降一升”合理控制人工成本。

比如某品牌房企就下發紅頭文件,將“非營銷人員”的固薪和年終浮動獎金來了一次大調整,職位越高則浮動比例越高。

其中,1級至5級員工固定薪酬比例90%維持不變,年終浮動性獎金基數比例10%;6級至8級員工固定薪酬比例調整爲70%,年終浮動性獎金基數比例30%;10級及以上員工固定薪酬比例調整爲50%,年終浮動性獎金基數比例50%。

市場仍將保持低位盤整,房企高管降薪會成爲趨勢。“行業整體格局發生改變,所以高管薪酬還會稍微下降。”鏡鑑諮詢創始人張宏偉曾表示,和對外宣傳的不太一樣,房企高管更多是被動降薪,“家族企業除了核心決策層,職業經理人、高管誰會主動降薪?”

整合自時代週報、中國商報、明源地產研究院、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