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客車受挫,卻依舊“買買買”的李書福,爲啥沒成行業領頭羊

總在“買買買”的李書福,爲啥還沒成爲國產汽車行業的領軍人?

前段時間,吉利控股完成了對英國超跑公司——阿斯頓·馬丁7.6%的股份收購。自2006年收購倫敦出租車——英國錳銅集團算起,吉利的汽車商業版圖,是越來越大了。

時至今日,由吉利領銜的沃爾沃、寶騰、雷諾、Smart、阿斯頓·馬丁、太力飛行共同組成的“吉利軍團”,儼然已成爲汽車行業最不可小覷的發展勢力。不過從銷量來看,吉利這個“盟主”有點虛。

在乘聯會發布的8月份汽車銷量中,吉利不僅再度落後老對手比亞迪,甚至還被早已擊敗多年的奇瑞反超。而同樣是在8月份,在福布斯發佈的“中國最佳CEO”榜單中,王傳福擊敗李書福,位列第一,也順利成爲中國汽車行業的領軍人。

曾連續多年霸榜國產自主汽車的“吉利時代”,要終結了嗎?新能源汽車時代,李書福還有“後手”麼?

一、戰術勤奮,難掩戰略失當

自2016年起,吉利就將觸手伸到新能源客車領域,在2019年、2021年,吉利相繼推出續航500公里的F12和星際客車,號稱應用了吉利乘用車領域的衆多先進技術,在製造工藝方面實現“六大領先”,然而市場反響相當平淡。

數據顯示,在今年前八月累計銷量中,宇通客車、比亞迪、中通客車成功拿下新能源客車銷量前三甲,而在前十榜單中,根本看不到吉利的身影。吉利客車非但不是宇通、中通等霸榜車企的對手,甚至不如董明珠的格力鈦、尹同躍的奇瑞萬達。

要知道,吉利研發的500公里續航在新能源客車中已經算是頂尖梯隊,爲什麼吉利新能源客車如此不受待見?

因爲它選了一條特殊的新能源路線——氫燃動力。

相比鋰電驅動,氫燃動力有着諸多優點。比如在整車結構上,氫動力車架構更接近傳統燃油車,都由能源儲艙和能源轉換設備構成,而且都通過燃料加註方式快速充能,理論上相當方便快捷。

此外,由於氫燃料熱值是汽油的3倍有餘,氫燃車在續航方面,也更勝一籌。像豐田2021年推出的氫燃轎車MiRai,和吉利即將上市的氫燃重卡,都能輕鬆實現續航破千。

二、氫燃料車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

氫燃料車雖然優點很多,但在現實面前,它的缺點一點也不少。

首先、制氫技術:

現有的主流制氫方法,各有劣勢:電解水制氫成本高,一公斤液氫成本高達40元以上;煤化氫技術污染嚴重,和“環保”訴求明顯衝突。

其次、存儲安全:

加氫站建設滯後,全球不足1000座,國內僅有270座,同樣制約了氫燃交通工具的普及。

以上問題不解決卻貿然推出氫燃交通工具,註定只能在新能源客車市場扮演配角。從這個角度看,吉利在戰略佈局方面確實存在“貪全、求快”的傾向。與之相比,比亞迪的戰略風格則沉穩許多。

回顧比亞迪發展歷程可以看到,王傳福總是在具備一定的技術積累後,纔開始踏足某個領域。

比如早期涉足汽車行業,源於比亞迪鋰電池技術的高度成熟;隨着刀片電池技術成型,王傳福纔敢暢想“大宗交通運輸、新能源電能儲蓄”的可能,以及之後的雲軌業務、光伏業務。

爲已有技術尋找應用場景,而不是爲開拓市場去臨時研發某種技術——這是比亞迪“技術驅動”有別於其他車企的地方。

當然,說到市場開拓,比亞迪也有自己的特色。

吉利打開海外市場,依靠的是和當地企業的合作,例如收購沃爾沃、Polestar順勢進入歐洲市場;認購雷諾股份進軍韓國市場;收購寶騰進入東南亞市場。其他如奇瑞、長城等車企的海外佈局,則無一例外走了性價比路線,以低價策略深耕東歐、非洲、西亞地區中低端市場。

反觀比亞迪,儘管在國內仍被部分人視爲“土又俗”的國產代表,但在海外市場,已經基本樹立起高端、甚至豪車形象。

拿最近官宣面向歐洲上市的3款車型來說,同一個元Plus,國內售價13~16萬,到德國賣26.36萬,而漢唐兩款車,出口歐洲價格直接翻倍,比奔馳同類車型售價還貴了1萬多歐元。

比亞迪爲啥敢割歐洲韭菜?因爲之前幾年入場的新能源客車,早已爲比亞迪樹立了“技術先進、性能卓越、外觀炫酷”的高端形象。這種“商用車開拓品牌形象、乘用車坐享品牌紅利”的海外佈局思路,確實值得很多國內同行借鑑!

三、結語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吉利和比亞迪的戰略風格,那麼吉利風格可以概括爲“全”,比亞迪則是“穩”。

吉利的新能源佈局,幾乎可說是全面覆蓋,從摩托車到汽車,從最先進、最難的氫燃,到最冷門的甲醇車,李書福總是“我全都要”。這和我國的多元化能源戰略,確實很合拍。

然而從吉利自身的能力來看,要拿捏如此多的領域,李書福會不會有些分身乏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