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研與應用“一鍵相連”(現場評論)

田豆豆

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一體發展,實現科研與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能釋放更多創新紅利

“2023年8月,我們把一個研發需求上傳到科創供應鏈平臺上,沒想到幾天後就有很多高校來對接,我們最終選擇了湖北工業大學創新團隊。”當記者問到鈉離子電池如何落地量產時,武漢啓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這樣介紹。在儲能產業新賽道上,該公司通過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發佈需求,迅速攻克技術難關,實現了相關產品量產。

湖北高校、科研院所衆多,科研實力雄厚。如何讓科研與應用“一鍵相連”,將科研優勢轉化爲產業優勢,是一道“攻堅題”。2023年6月開始建設的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建立起“企業出題、高校院所響應、以需定研、智能匹配”的技術研發合作新模式。不到一年,該平臺已推進110餘家企業與高校院所達成技術合作。

對接創新供需,搭建平臺可提升效率。以前,企業需要點對點尋找創新資源,週期較長。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使用後,可智能匹配信息,實現供需對接“一鍵撮合”,大大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匹配效率。讓科創平臺好用管用實用,關鍵在於信息共享與精準對接。這就需要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打通政府部門、科研院所、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的數據資源,彙集技術、人才、金融、政策等創新要素。

推動創新攻堅,必須強化企業主體地位。近年來,湖北以“揭榜掛帥”等方式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揭榜掛帥”項目中,近八成由企業“出題”;陸續建成的10家湖北實驗室,企業也可以成爲牽頭單位。企業離生產一線更近,離市場需求更近。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利於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實現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的“騏驥一躍”。

今天的科技創新,往往是跨學科、跨領域的,不能閉門造車。而且,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可能存在科研人員做不到、製造企業不願做的環節。湖北打造集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和科技投資等功能於一體的創新聯合體,推動跨單位的聯合攻關,形成的微膠囊技術等成果打破國外壟斷。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一體發展,實現科研與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能釋放更多創新紅利。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人盡其才,創新鏈產業鏈纔會活力涌動。在不斷試點、探索的基礎上,前段時間,《湖北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工作指引》印發,允許以兼職、離崗、掛職等形式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就人事關係、報酬、社保等出臺規定,幫科技人才解除後顧之憂。創造更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和工作環境,促進科技人才合理流動,將更好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雙向奔赴”、聯合創新。

經過多年努力,湖北省科研成果轉化率顯著提升。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2023年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比上年增長57.93%。如今,山西的化工冶金、安徽的汽車、江西的航空、河南的盾構、湖北的電子、湖南的重工……縱觀中部地區,創新發展要素加快集聚,形成一張張閃亮名片。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同頻共振,中部崛起的動能必將更爲澎湃。

(作者爲本報湖北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