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的“一包奧利奧”事件的家長,你讓“辛者庫幼兒園”情何以堪?

網絡上流傳的一段聊天截圖,引發了衆人的憤怒。

一位家長在晚上9點向一名教師發送了幾條信息,詢問是否給了他們的孩子一小包奧利奧餅乾。

當教師承認後,便緊張地詢問是否出了什麼問題。

家長不滿地回覆說,孩子吃了餅乾後回家一直在喝水,幾乎喝完了一整瓶熱水。

教師解釋稱,自己因懷孕而容易感到飢餓,因此在辦公室存放了一些餅乾。

當天孩子到辦公室領作業時看到了餅乾,便向教師索要,教師便未多思考地給了孩子一包。

家長嚴厲批評道:“我從不允許他吃這類垃圾食品。”

並且從道德高地對教師進行說教:“既然你懷孕了,也不應該吃這些不健康的東西。”

隨後提醒教師做好心理準備:“如果他明天早上仍然感到口渴,我可能需要帶他去檢查血糖。”

教師並未爭辯,還體貼地問是否需要陪伴孩子一同去檢查血糖。

然而家長的態度仍舊強硬,語氣中充滿了責備和警告:

“希望你能更關注孩子的學習,避免不必要的接觸。”

“你應該以身作則,不將食物帶至學校,從根本上避免問題。”

這種不友好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幾乎從屏幕中溢出,彷彿教師是家長的僕人。

評論區的網友都認爲這位家長理不可辯:

“吃個奧利奧就血糖超標?奧利奧自己都想不到自己有這能力。”

“建議這位母親也去醫院檢查一下腦部。”

“真是危險,再晚一些去醫院,孩子就不會口渴了!”

確實荒謬,僅僅因爲孩子請求了一包餅乾,就要面對家長的長篇大論責備。

教師準備的零食本是給自己吃的,並非主動提供給孩子。懷孕期間容易感到餓難道不正常嗎?

再說了,如果一小包餅乾就能引起家庭緊急狀態,那孩子還是呆在無菌環境裡,全天候監控成長更好嗎?

在另一個社交平臺上,一位教師發表了類似的抱怨:“千萬不要給學生東西吃,有時解釋都無用!!!”

故事是這樣的,放學時,有位老師請同事們吃了好幾個熱奶寶。

一名學生恰好來辦公室交作業,見狀便向自己的老師索要熱奶寶,不願意離開。

老師不得不將熱奶寶給了學生,自己則沒能品嚐。沒想到,回家後竟接到學生家長的抱怨。

家長稱孩子回家後腹痛,還出現了腹瀉,可能是因爲吃了老師給的食物。

老師立即向購買熱奶寶的同事確認,得知是在正規蛋糕店購買的,其他人都未出現不適。

儘管如此,家長依舊責備老師,認爲以後最好不要給孩子吃東西,他們家不習慣在外購買食物,認爲不衛生。

調查之後,老師發現真相是:學生放學後自行購買了冰棒,才導致了腹痛。

但家長仍然堅持自己的說法,批評老師未能妥善教育學生,禁止學生之間金錢往來,還要求老師在學生面前不要吃東西。

此前還有一篇引起公憤的帖子,題爲《婆婆給鄰居小孩吃了一塊糕點,鄰居要告我》。

帖子主講述婆婆帶孫子外出曬太陽時,帶了自制的兩塊桂花糕。

後來孫子摔倒,婆婆去扶他,回來時發現飯盒裡少了一塊糕點。

一個小女孩正拿着吃,婆婆未多言,還詢問女孩是否需要喝水。女孩拒絕後便離開。

然而,這件事很快就被女孩的母親在鄰居羣裡發出,質問誰給了她的孩子“垃圾食品”。

儘管孩子並未出現不適,帖子主也解釋了情況,並非主動給予。

但女孩的母親仍然憤怒,不斷追究責任。

這些家長似乎總是懷疑別人會傷害自己的孩子。

他們嚴格控制孩子的一切,希望以高壓手段使孩子完美成長爲自己所期望的模樣。

但過度的保護只會使孩子逐漸變成“巨嬰”。

即使長大成人,心智仍舊停留在幼兒階段,無法獨立。

知乎網友斯坦分享了她的個人經歷。

從小到大,她幾乎沒和朋友外出玩耍,因爲父母的種種限制。

比如“必須天黑前回家”、“不可乘坐危險的出租車”等,甚至禁止參加支教、實習或旅遊。

從小到大,她未曾洗過衣服或進入廚房,父母不允許她做任何家務。

在同齡人旅遊或兼職時,她只能在家學習或閱讀。

成年後,她發現自己的自理能力、決策力和行動力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例如,上大學時不會安裝手機卡,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甚至不知道如何過馬路乘公交。

她意識到,過度保護和溺愛並非真愛,父母只是更愛自己。

她原本可以成長,但那些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

更糟的是,一些“巨嬰”形成了“幼稚型人格”。

這種人格包括四個特點:自我中心、缺乏道德感、適應能力差、面對挫折時的不當反應。

我們身邊總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認爲世界應圍繞他們轉,遇到不如意就怨天尤人。

這些“巨嬰”背後,往往有着控制慾強的家長。

就如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言:“孩子一出生,成人就開始壓制他。令人悲哀的是,成人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過度干預和保護,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只會讓孩子在保護傘下失去自主。

電影《小花的味噌湯》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從五歲起,每天清晨起牀,在廚房裡幫忙準備早餐。

她的名字叫小花,九個月大時,母親千惠的乳腺癌復發,醫生告知最多能活四年。

千惠思考該留給女兒什麼,決定教她做飯,因爲只要身體健康,自食其力,未來無論在哪裡都能生存。

於是,在小花四歲生日那天,千惠送給她一條圍裙,父親則送了一把兒童專用的菜刀。

千惠通過遊戲教小花認識食材,做早餐,整理衣物。

千惠在日記中寫道:“只要孩子能夠做到,我就讓她自己來,讓她獨立思考,體會生活。

這樣即使我不在了,她也能自己照顧好自己。”

小花五歲生日後不久,千惠因病去世,但小花已能獨立生活:早上準備早餐,喂狗,彈琴,上學;

回家後,疊衣服,清潔;

晚上如果父親加班晚歸,小花還會準備晚餐。

這樣的孩子,已經學會了照顧自己,過健康的生活,認真生活每一天。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真正的愛,不是過度干涉和包辦一切,而是讓孩子擁有成長的權利。

正如詩人紀伯倫所言:“你的孩子,不完全屬於你,他們是生命對自我渴望的產物。

他們借你而來,但不屬於你,他們與你同在,但你無權擁有。”學會適時退出,是讓孩子擁有廣闊天地的前提。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日,江蘇徐州“辛者庫幼兒園”衝上熱搜。在這個幼兒園,孩子們燒火做飯、養雞養鴨!如果換做這個家長,那就這個幼兒園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