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傳奇謝幕之後 聯想帝國能否依舊?

(原標題:商業傳奇謝幕之後,聯想帝國能否依舊?)

來源:投資界網站

中國企業家教父柳傳志最深的標籤還是“聯想創始人”。1984年創立聯想,10年後帶領聯想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2004年主導收購IBM PC業務,此後再次復出參與聯想控股搭建。柳傳志的個人奮鬥史也是聯想發展史。

在柳傳志帶領下,聯想從國民品牌走向世界品牌。在1994至1996年的四輪瘋狂價格戰中,他帶領聯想打敗國際PC巨頭康柏、IBM和惠普,聯想電腦躍升至中國電腦市場No.1,避免了中國PC市場被外國品牌壟斷。

2004年,他犯下“明知故犯”的錯誤,併購IBM全球PC業務。品牌發展、公司管理及文化衝突難題,這一場“蛇吞象”式併購,被業界質疑“聯想能否消化得了”。現在看來,正是這一大膽的舉措,不但爲聯想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讓聯想開始躋身世界舞臺,也使中國企業開始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

2005年,花甲之年的柳傳志卸任聯想集團董事長,交棒楊元慶。但楊元慶對聯想的掌控似乎並不順利。2009年在經受金融危機加之聯想自身管理問題影響,集團業績大幅下滑,國際化道路嚴重受挫。

危機之時柳傳志重新出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力挽狂瀾,成立了聯想集團執行委員會領導班子,推出了雙拳戰略,建設了全球新文化,僅2個季度就兌現承諾,使PC業務成功扭虧。

作爲聯想的領路人與掌舵者,柳傳志在聯想舉足輕重,他的意志與精神也深深滲入聯想。此次揮手告別後,聯想還是“聯想”嗎?若要回答此問題,需回溯至起點。

聚是一團火

IT教父與PC巨頭成長史

IT教父的進階路,起步時機恰到好處。

1984年,一小股倒買經濟開始悄悄滋長,一批批科技人員跳進商品經濟大海,中關村繁榮景象初現。現在很多馳騁商界的企業,均在這一年誕生,聯想便是其中之一。

創業之前,柳傳志在科學院計算所外部設備研究室做了13年磁記錄電路的研究。對於這段經歷柳傳志感覺“雖然也連續得過好幾個獎,但做完以後,卻什麼用都沒有,一點價值都沒有。“

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應是業有所成,不因人生際遇遭受挫折或其它問題而有所困惑,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正值不惑之年的柳傳志,對於人生及事業有了新的規劃。

在1984年冬天,他選擇告別過去,開始新的征程。

柳傳志等11名科研人員,在中科院計算機所這間不足二十平米的傳達室,創辦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這便是聯想控股前身。彼時,這羣尚不理解市場的創業者,在中國改革開放浪潮中艱難起步。

每一個創業故事,起步都不會太容易。

中科院計算所給了柳傳志20萬啓動資金,創業初期公司並不知道應該幹什麼,“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麼好了,所以能幹什麼就先幹着,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

後聽人說倒賣一臺彩電能賺1000元,聯想也跟着做,不到一個月就在江西倒騰彩電中被騙走14萬。這對於蹣跚學步的聯想,無疑是致命一擊。萬般無奈,柳傳志只好帶着團隊嘗試各式各樣的生意,結果都沒掙到錢。

生死存亡之際,柳傳志抓住了救命稻草——中科院給各研究所配備500臺IBM電腦的組裝、培訓與維護。柳傳志重拾計算機老本行,爲公司賺了第一桶金70萬元,至此聯想才贏得一線生機。

公司逐漸走向正軌,聯想也從創業者逐漸成長爲世界PC巨頭。

八十年代初期,微電腦技術剛傳入中國,但是由於沒有漢字處理能力,其應用範圍十分受限。而中科院計算所,當時有很多科技人員在研究漢字處理技術,倪光南便是其中之一。

在公司創立的第一年,聯想缺少一個技術帶頭人和一個拳頭產品,在看中倪光南的工作成果和技術積累後,柳傳志邀請倪光南加入聯想。在刻苦鑽研下,1985年聯想成功研製出第一款自主拳頭產品——聯想漢卡。

1986年開始,聯想通過代理銷售IBM 、AST、惠普等國際微機品牌,一方面積累資金,一方面不斷認識市場,學習國外企業的管理運作經驗,爲推出自主品牌微機奠定了基礎;1988年,柳傳志建立香港聯想。

1994,聯想成立微機事業部,同年2月14日,柳傳志帶領聯想集團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

1997年聯想發動了價格戰,將其計算機產品的價格降低到比國外競爭対手產品低40%的水平。從1997年到2000年,康柏、IBM和惠普在中國市均佔有率從21%下降到不足10%。而同期朕想的市場份額則上升到25%以上,自1997聯想連續八年佔據中國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中國PC市場國民品牌開始崛起。

2004年12月,聯想集團在北京正式宣佈以總價12.5億美元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及ThinkPad品牌,其中包括臺式機業務和筆記本業務。收購完成之後,佔全球PC市場份額第九位的聯想躍升至第三位,僅次於戴爾和惠普。

一夜之間,中關村土生土長的聯想集團成功着陸大洋彼岸,擁有了龐大的國際採購、運營和銷售平臺。外界對這一收購譭譽參半,但這也使中國企業開始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

“這是中國企業難以拒絕的機會,但同時風險巨大。”柳傳志曾表示。

收購一役幫助聯想站穩中國本土市場,在與國際PC巨頭的競爭中一舉勝出,鼓舞了一大批中國IT企業的發展,使電腦逐步進入中國的千家萬戶,甚至可以說爲中國今天的信息化和互聯網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聯想集團成爲了世界PC巨頭,而柳傳志也被尊稱爲中國IT教父。

散是滿天星

艦長與他的五大艦隊

商場上要經得起減法,扒去資產、褪去光環、除去地位、抹去外貌,只留下精神的部分,如果還能讓人肅然起敬,心懷感念,那便可稱作教父。

柳傳志最大的價值,並不是創立聯想。他的可貴之處,是爲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企業家。在柳傳志帶領下,草創時代的小舢板長成了乘風破浪的艦隊,這讓中國企業界受益無窮。

經過十幾年的蟄伏成長,聯想集團逐漸發展壯大,不僅自研品牌和代理品牌業績如日中天,團隊也是人才濟濟。

楊元慶、郭爲、朱立南、陳國棟、趙令歡被外界稱爲聯想“五大少帥”。他們各有特點,楊元慶忠誠持重、郭爲敢想敢幹、朱立南思維縝密,趙令歡頗具國際視野、陳國棟堅實肯幹。

江山代有人才出,羽翼漸豐的人才開始互不兼容。

2000年春天,楊元慶團隊與郭爲團隊爆發衝突。在聯想集團,自研品牌與代理產品的業務、渠道都有重合,兩個事業部難免衝突。

爲緩和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聯想於2001年分拆爲從事自有品牌業務的聯想集團和從事代理分銷與系統集成業務的神州數碼,柳傳志將這兩間公司的指揮權分別交給了楊元慶和郭爲。

在今日看來,柳傳志的決策間接給予郭爲和神州數碼一個留名機會,拆分充分調動和發揮了楊元慶和郭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分拆以後,聯想集團與神州數碼艦隊揚帆遠航,開始各自發光發熱。

2001年6月1日,分拆後的神州數碼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在那之後,聯想集團逐漸成長爲全球智能設備的領導廠商之一,其每年爲全球用戶提供數以億計的智能終端設備,包括電腦、平板、智能手機等。面向新一輪的智能化變革的產業升級契機,聯想集團圍繞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行業智能三個方向爲行業賦能。

除業務分拆組建的兩支艦隊,聯想另一衆所周知的艦隊是資本艦隊。

聯想控股的發展願景是,“以產業報國爲己任,致力於成爲一家值得信賴並受人尊重,在多個行業擁有領先企業,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投資控股公司”。

柳傳志並非喊口號,他坐鎮中軍,帶領手下強將先後進入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投資(PE)和創業培訓及天使投資等領域。而讓其名聲斐然的創投產業——君聯資本、弘毅投資、聯想之星,均基於這樣的背景創立。自此,聯想控股徹底成爲一家多元化投資控股公司。

到底是什麼促成了柳傳志實業家轉資本家?事實上,伴隨聯想不斷壯大,柳傳志“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的憂患意識也在增強。

“股東就只有這麼一個資金來源,就很有可能寧可守成,‘溫水煮青蛙’一樣等死,而不讓他去進行大的突破。所以聯想控股作爲聯想集團的大股東,需要在電腦業務外的領域依然有資金、有現金流,這對聯想集團本身就是個支持。”

2001年,當天使投資、PE、VC在中國幾乎還出於萌芽期時,傳志決定組建一支投資團隊,並任用了纔回歸聯想不久的朱立南組建聯想投資(後更名爲君聯資本)。柳傳志大筆一揮,給了朱立南3500萬美元 “學費”,即君聯資本的第一期基金。據稱,這3500萬美元幾乎是聯想前十年PC業務積累下的全部利潤。

當時的聯想人從未做過IT行業以外的事情,朱立南率領一羣製造業出身的人在風險投資領域,開始了在投資領域的新徵程。在君聯資本第一期拿到了七倍回報的成績單後,柳傳志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緊接着在2003年,柳傳志選擇當時相對年輕的趙令歡,組建了弘毅投資。在趙令歡的帶領下,弘毅投資堅持“價值創造,價格實現”, 已先後投資了包括字節跳動、Wework、蘇寧易購等一批行業領先企業。截至2012年底,被投企業資產總額16000億元,整體銷售額5200億元,利稅總額360億元,爲社會提供了超過450000個就業崗位。

2008年,聯想之星成立,由柳傳志和寧旻掌舵。聯想之星主要培養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孵化科技創業企業,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被稱爲“創投界隱士”。十年來,聯想之星已經投資孵化了超過1000家企業。至今,其投資孵化出企業的總融資額已高達1100多億元。從知乎到雲海餚,還有中科納通、國科天成,再到大國重器所依仗的量子產品和衛星設備,都成了聯想投資賽道上跑出的佳績。

憑藉聯想自身從小到大辦企業的豐富經驗,特別是對企業管理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總結,聯想控股希望藉助“資金+管理”, 開闢一塊嶄新的業務領域,幫助和促進中國創業企業的成長。

時至今日,“聯想”成爲中國商業歷史不可磨滅的標誌。它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代名詞,更是一系列企業精神的延續。柳傳志的告別,是一代企業家的謝幕,但其在企業界播下的種子與種下的樹苗,在未來仍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