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制度型開放需具體措施

旺報社評

從脫鉤到去風險,是大陸與西方國家經貿關係的最新寫照。儘管西方國家一再表態,與大陸經貿關係不是非黑即白,在諸多領域仍有很大合作空間,但對在陸外資企業而言,風險意味不確定。爲趨避風險,部分外資開始調整生產線或產能,降低大陸生產比重,甚至出脫獲利匯回境外母公司,連帶大陸出現新資金外流壓力。

大型外企 加碼投資中國

根據大陸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統計,第三季國際收支帳下的外國直接投資,罕見出現118億美元淨流出,這是有統計數據以來,首次季度出現赤字。無獨有偶,歐洲央行最近一份調查報告也指出,將近一半(49%)的超大型跨國公司,正積極探索「就近外包」(near-shoring)議題,或打算將廠房遷移至離銷售市場更近的地方。其中,高達2/3的受訪者表示,基於對大陸經營環境信心不足與風險擔憂,撤出地點首選將是中國,預計未來幾年將產線大幅移轉至政治上友好國家。

不過,資本的移動並非單向。部分外資離開中國,也有外資加碼投資中國。譬如,全球知名速食連鎖餐廳麥當勞(美國母公司),11月底決定收購私募股權基金凱雷集團所持有的中國麥當勞股權,稍早前全球飲料龍頭太古可口可樂亦宣佈,未來10年在大陸投資總額將超過120億美元,都是看好大陸消費潛力與經濟前景。麥當勞與可口可樂加碼投資中國,着眼於14億人口形成的巨大市場。

大陸市場吸引力有多大?從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談話可以一窺端倪。他在《紐約時報》舉辦的一場峰會上重申,即便美國政府持續加強對大陸晶片出口管制,使得輝達無法對陸出售其最高階的AI處理器,但考量中國仍是全球最大晶片市場,輝達仍會想辦法爲大陸市場另闢蹊徑,開發不觸犯美國禁令並能符合大陸廠商需求的新產品。包括麥當勞、可口可樂、輝達在內,許許多多外資企業正以實際行動對未來大陸消費市場及經濟前景,投下樂觀的一票。

對大陸這類仍在積極轉型與發展的經濟體來說,資本進出稀鬆平常。這也代表着,即使受制於美國製裁壓力,出現資本外流風險,但只要大陸持續對外開放,就會有看好大陸未來發展而涌進的資金,不需要跟着短期現象起舞。

這代表該給的政策牛肉、該調整的制度規範、該提供的信心環境、該敞開的市場大門,一個不能少。尤其是對外市場大門,更是重中之重。大陸人行行長潘功勝最近在國際清算銀行(BIS)行長會議上,清楚表示將進一步取消銀行、保險、證券領域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及市場開放,藉以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到大陸發展,是很正確的宣示。

調整路線 重回市場開放

值得注意的是,緊接潘功勝之後,習近平向2023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致賀時也特別強調,堅持以高水準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經商環境,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將是未來大陸對外政策的重要方針。在歷經過去幾年雷厲風行的整治作爲後,爲穩定外資信心、同時刺激經濟,北京已開始調整路線,重新回到對外市場開放、且大門愈開愈大的主軸上。

這是正確的方向。因爲這40多年來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已經充分證明,對外開放是驅動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元素,特別是對當下仍處經濟逆風與美國壓力的大陸來說,更是如此。一方面,除可穩住外資企業信心、破除外資出走疑慮外,另一方面,也可藉此拉擡低迷投資、刺激經濟。

不過,必須提醒的是,市場開放不能僅有方向,更重要是具體的措施與作爲,並劍及履及落實,這纔是外資所樂見。從臺商的角度,可以好好思考,隨着新趨勢的變化,會出現什麼新商機與新市場。畢竟兩岸文化同源,相較於外資,大陸市場更適合臺商發揮,更能夠一展長才,畢竟政治逆風是一時的,企業是永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