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進行式】邱瀟君/我家在哪裡?

圖/Mrs.H

被燒燬的辦公室,使我心中有所埋怨

一場野火燒熔了高速公路的橋架,把10號公路切斷一截,掐斷洛杉磯鬧市的喉嚨。市政府不斷公告,要民衆想辦法避開這一段路,同時加開公共運輸工具,紓解交通壅塞,這場火造成的損失至今難以估計。

晚上經過這個路段,我依循指示沿小路繞行,卻到了平常不敢踏足的區域。路邊挨山塞海擠滿隨意搭建的破爛帳篷,帳篷間隙都塞擠着側身而臥、身上蓋着紙箱紙板的遊民。擁擠雜亂的一大片,我驚嚇得不知該說什麼。

富裕傲視全球的美國加州,成第三世界了。

這情景讓我聯想到去年買了一個空置辦公室,員工發現有人闖進去過夜,我想天寒地凍就讓他們暫時待着吧。沒想到有個晚上,他們烤火取暖竟把辦公室燒掉一大片,造成許多麻煩與損失。

正想對倉庫失火這件事發發牢騷,身旁的女兒感嘆地說:「這一大羣人,被我們這個社會撇下了。」

但是我們可以做什麼呢?被燒燬的辦公室,使我心中有很多埋怨。

「或許我們可以伸出手,輕輕推他們一把?」

女兒認識一位年輕人,本來在墨西哥當律師,千辛萬苦來到美國,才知道沒有信用背景、沒有介紹人,連房子也租不着。這女孩聰敏,明白一旦住進帳篷就難翻身,所以用全部積蓄買了一輛小破車,已經在車上住了一年。女兒和幾個朋友,輪流請她幫忙補改衣服,給些零錢助她度日。

替女兒洗車的,也是無家可歸的年輕遊民;女兒請他洗車,希望帶給他一點希望與機會。然而,這個進行式,在他第三次找理由向女兒調頭寸後被畫下句點。

改變主意退掉塑膠布,回家過了無語的一夜

女兒說,她居住的小城Venice開始有愛心餐廳,大家平常捐錢留在帳戶上,讓無家可歸的人有機會走進餐廳,尊嚴地吃一頓飯。

一邊聽女兒訴說,我一邊再次望向那一大片帳篷海,像翻閱一本厚厚的斷年史,每個帳篷底下都有不同的淚、不同的怨、不同的恨。

思緒跳到一次查詢Google,看到網上形容東和寺「當年被流兵和遊民佔據造成嚴重破壞」。我震驚地想起幼時爸媽在東和寺廟口的邊上蓋了一個鐵皮屋,讓全家有一個地方安住。在我小學二年級,爸爸將右牆偷偷推出去幾呎,在邊角用水泥砌了個幾吋高的小四方形,有個圓洞通向外面水溝,那是我們家的第一個廁所,不用再走長路去公共廁所了。彼時哥哥初中、姊姊高中,他們臉上的笑容我還記得。原來這些,就是紀錄說的:「被遊民佔據破壞。」原來我幼年的足跡,曾踩損過臺北寶貴的古蹟石瓦。無助時想要爲家人求一頓溫飽的動力,竟然在歷史與社會上造成傷害。

開漢堡店的好友抱怨,有女遊民偷了她的遮陽傘,還在傘下拉一坨屎。同桌的朋友搖頭嘆治安太壞,遊民太可惡。只有我知道,那女士並非故意,她應是想要上廁所卻無處可去,由於羞恥,所以將遮陽傘推倒暫時遮掩。我懂得,因爲我是在那般環境長大的。

我又想到年初洛杉磯大雨。看到院子中的樹木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暴雨敲着窗戶沙沙作響,我突然不忍路邊遊民得捱過這風雨的踢打。女兒建議去Home Depot買一批塑膠布,開車去附近他們聚集的地方發放,至少讓人得以避一避風雨。

母女兩人在大雨中買好東西,結了帳,渾身溼淋淋上了車。忽然,女兒改變主意,害怕地問:「萬一有人攻擊我們怎麼辦?」

我本想勸她,可是看烏黑霹靂的大雨,自己也動搖了,實在沒有勇氣跨出這一步,把塑膠布退了,回家過了無語的一夜。

大女兒的話,令我的思緒來來回回地翻滾好幾次。

遊民的問題如何解決呢?這個大哉問,我沒有答案。但是,我知道不知道我家在哪裡時,那種深深的痛,和只想等到天明的小小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