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椰拿鐵,在新加坡“塌房”了

全文共 5557 字,閱讀大約需要 115分鐘

作者 | 羅立璇 王曉玲 賈陽

上個月,瑞幸在新加坡連開兩店。

新加坡政府有一項特殊的監管要求,在新加坡出售的飲料都需要根據自己的糖分、飽和脂肪含量等數據來標註分級。瑞幸自然也要遵守這項規定。很快,興沖沖進入門店的粉絲,就發現不少飲品,都因爲含糖量或者飽和脂肪含量過高而被標註成了C級和D級。

最受歡迎的生椰拿鐵被標註爲D級。很多人喜歡的厚乳拿鐵、橙C美式,則被標註爲C級。“本來橙C美式是我的人生飲品,想着到新加坡終於能喝了,現在好了,不敢喝了”,一名消費者在小紅書評論。

小紅書博主在新加坡發現瑞幸的分級

我國也在試行飲料的營養分級。3月底,上海率先開始試行飲料的A、B、C、D分級。由於仍在試行階段,大多數奶茶品牌,包括瑞幸都沒有參與。

新加坡的消息傳回中國,也引起了不少中國消費者在小紅書上的哀嚎,本以爲全是天然的原材料就會健康,沒想到生椰拿鐵這麼“危險”,“給我幹沉默了”。

也有人毫不在意,“貼了也沒用,我心裡有數,好喝的不健康,健康的不好喝”。

高糖飲料,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被批判了幾十年,但人們依然愛喝,廠商依然在賣。在今天,消費者和糖飲料的關係更加複雜,也碰撞出了更多的商業機會。那麼,在健康潮流越來越不可逆轉的今天,飲料品牌該怎麼辦呢?

生椰拿鐵“塌房”

生椰拿鐵爲什麼會被標註爲不健康的D級呢?

首先看新加坡的營養標準是如何分級的:A級飲料規定含糖量每100ml小於1g,不含甜味劑或飽和脂肪,例如純水、純茶、無糖蘇打等。B級飲料規定含糖量大於1g/100ml,小於5g/100ml,或者含甜味劑但不含飽和脂肪,比如代糖碳酸飲料、低脂牛奶等。A級和B級飲料被視爲相對健康的飲料。

而C級飲料的含糖量大於5g/100ml,但小於等於10g/100ml,或者含飽和脂肪但小於等於2.8g/100ml。例如:果汁、咖啡飲料、全脂牛奶等。

D級則是大於這個範圍的所有飲料。C級和D級被視爲不健康飲料,不推薦經常飲用。

然後我們再來看生椰拿鐵的默認配方:200毫升的厚椰乳(椰肉和椰汁打成的椰漿)+60毫升咖啡液+兩泵(20ml)糖漿,再加上冰,總量爲300ml。儘管它的糖含量是C級,但100ml厚椰乳就有5.6g的脂肪,其中飽和脂肪超標,被打入D級。

經常被用於製作生椰拿鐵的菲諾厚椰乳的營養成分表

新加坡政府這項政策的目的,是控制新加坡人的糖攝入含量,降低國民患上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從而減低國家醫療負擔。根據官方統計,新加坡人每天平均攝入60克糖,其中一半以上來自飲料。

但這一標準並非百分百科學。瑞幸的厚乳拿鐵和澳瑞白被定爲C級,主要是因爲添加了牛奶,牛奶中有天然的乳糖、飽和脂肪含量也較高因此評級較低,但其實它是健康的飲品。橙C美式則是因爲添加了果汁,果糖超標,不算健康。

營養分級的風也吹到了國內。包括瑞幸在內,多個飲料品牌可能很快在國內也要接受類似的管理。

3月底,在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下,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製的飲料“營養選擇”分級標識開始試行。上海的分級依據則是根據飲料中的非乳源性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劑含量來分A、B、C、D級。

霸王茶姬是實行該分級的品牌之一

《戒糖》的作者羅曉此前曾在食品法規界有豐富工作經驗。她對20社表示,儘管澳大利亞、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多個發達國家都有食品健康分級制度,但多數地區沒有對飲料的單獨標準;從這點來看上海算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且,上海比新加坡多了一個反式脂肪酸的標準,更加合理。

但和新加坡不同的是,上海的分級只是推薦,不是強制要求。目前,奈雪的茶、霸王茶姬、快樂檸檬等現製茶飲品牌,正在上海市疾控中心指導下進行試點。

其中最強的驅動力,就是中國也和新加坡等國家一樣,面對着肥胖問題的困擾。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中國成年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加起來超過50%;而中國6-17歲的兒童青少年肥胖率和超重率加起來已經達到19%。

飲料裡的糖是遊離糖,會迅速升高血糖,提供熱量卻不帶來飽腹感和其他任何營養素,在營養學中被稱之爲“空熱量”。很多人其實已經對含糖飲料不健康有一定認知,但隨着這幾年新茶飲、咖啡品牌不斷崛起,消費者對於這些配方多變、形式多樣的鮮制飲品中,究竟有多少糖和脂肪,其實並沒有那麼瞭解。

“糖”的新消費生意

在新消費最熱的那幾年,風投圈喜歡鼓吹的一個東西就是,“合法成癮”的產品最值得投資。比如糖,比如咖啡因(還有現在受到嚴格監管的電子煙),只要人開始密集攝入,就會渴望更多,逐漸成癮。糖的生意,就是甜味的生意。

很多品牌都在這一點上做得很成功,比如蜜雪冰城、霸王茶姬、茶百道等等。瑞幸更是通過糖+咖啡因的疊加打出王炸。

曾經做空過瑞幸的雪湖資本,在2022年那份反轉性的、重新支持瑞幸的做多報告中總結,瑞幸咖啡在產品策略上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堅決執行了咖啡飲料化。

瑞幸主打的咖啡產品通過奶蓋、生椰漿等帶甜味以及奶香的飲料去覆蓋掉咖啡自帶的酸跟苦味,讓更多原本不喝咖啡的人也能接受咖啡飲料,從而打下了廣闊的下沉市場。

雪湖的研究認爲,咖啡成癮性分爲四個階段,隨着時間的推移,70%咖啡消費者的成癮性會提高一個等級,並且每次升級都會導致購買頻率增加10%~20%。

很多人或許會說,他們點的奶茶已經三分糖、甚至不加糖了,難道還不行嗎?

對此,曾經測試過不少飲品的老爸評測,向20社解釋,即使是不額外加糖的飲品,比如說鮮奶茶,也含有牛奶天然的乳糖;而部分奶茶品牌在調配奶基底的時候會加糖;最後,水果茶、鮮榨果汁的糖,則來自於水果自帶的糖。

還有消費者都很喜歡的奶茶小料,普遍都加糖製作。讓消費者感到快樂,再結合軟糯Q彈的口感,“不就吃完這一次還想吃下一次了嗎”。

也有一些品牌意識到了消費者對於糖的擔憂,使用了對身體機能“作弊”的辦法,那就是使用甜味劑和代糖。比如甜菊糖、木糖醇、山梨糖醇,還有元氣森林率先大規模使用的赤蘚糖醇等。根據《期貨日報》,全球超過70%的代糖都是中國生產的,而且,我國在全球代糖已授權專利數量也是位列前茅。

但是不是用甜味劑就健康了呢?老爸評測解釋,非糖甜味劑雖然在熱量上比傳統添加糖低,但長期食用非糖甜味劑也會增加消費者對甜味的依賴性。

無處不在的糖

飲料食品生產商,想盡辦法地添加糖,歸根結底還是因爲我們對於糖的熱愛與生俱來,消費者雖然嘴上不承認,實際上加糖的東西纔好賣。

實驗證明,無論多小的嬰兒,都喜歡甜味。因爲甜食能夠通過口腔給大腦帶來快感反應,這是由於甜味往往來自於易於消化吸收的糖類,被大腦認定爲高密度的能量來源。

我們的祖先長期處於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腦也通過長期訓練讓我們迷戀上了甜味食品,來獲取能量、貯存脂肪。以前糖在自然界是高度稀缺資源,祖先們實在沒想到,我們現在能夠這麼衣食無憂。

尤其進入現代社會,食品工業發展起來,我們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吃下了過量的糖。

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居民平均每天攝入9.1克糖,符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人每天25克以內的建議。此外,居民攝入的糖僅佔膳食總能量的1.9%,最高爲3-6歲組,佔總能量的3.4%,也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值10%。

但是,另一組數據顯示,中國人均每天吃下53.7克添加糖,添加糖指的不是食物天然含有的糖,而是食品生產和製備過程中被添加到食品中的糖和糖漿等物質。

我們無意之中吃進嘴的糖,比直接吃的糖更多。在我國整體食糖消費中,用於食品加工等行業的食糖工業消費佔比爲64%,高於居民和餐飲行業直接食用消費佔比。

現代食品工業中,糖作爲重要添加劑無處不在。蛋糕和冷飲需要糖來調整風味,冷凍食品需要糖來作爲結晶改良劑和膨鬆劑,糖還可以延長食品的保質期。

糖加熱到熔點以上發生焦糖化,還是應用十分廣泛的着色劑和食品添加劑。做飯常用的醬油、醋、料酒、蠔油等都添加了焦糖。

而且,工業食品本身就比天然食品更有誘惑力。美國調查記者、普利策獎獲得者邁克爾•莫斯(Michael Moss)在《鹽糖脂:食品巨頭是如何操縱我們的》一書中,揭示了現代食品工業如何讓人上癮,“加工食品會同樣能激發大腦的興奮,讓人上癮。糖是產生興奮感的原始動力;鹽遮掩食物中不好的味道;脂肪是食物的麻醉劑,誘使人們進食過量”。

以可樂爲例,科學家反覆用高等數學還原分析,研究飲料中鹽、脂肪、糖的比例是否能夠激發人們的慾望,且恰恰好達到“極樂點”,這是一種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最大感官享受的最佳濃度,樂在其中又不至於過於厚重甜膩。

儘管糖的應用很廣泛,但飲料仍然引起了各國專家的關注。如果把各種食品看成糖的分發渠道,飲料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佔工業用糖比例爲24%,其次纔是糖果,然後是冰淇凌雪糕等冷凍飲料。

作爲公共衛生政策的糖

在讓大家少吃糖這事上,有些國家已經動用了財政手段。據SSB Tax Database(sugar-sweetened beverage)稅務數據庫數據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20多個國家開始徵收“糖稅”,以引導消費者減少對不健康食品和飲料的消費,並以此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國民吃掉太多糖,就帶來了整個社會的負外部性。以美國爲例,由於糖尿病發病率大幅增加,糖尿病相關支出已經成爲美國醫療保健開支中最大的支出之一。

另一方面,美國公衆對於吃糖危害的公衆討論也非常多。《戒糖》作者羅曉指出,在100多年前美國就有人開始質疑“自由地吃甜食”或許是一種讓健康失衡的緣由。1857年《紐約時報》上出現了質疑的聲音,只是那時候剛開始席捲的甜蜜風和製糖業的高額利潤並沒有讓這一聲音成爲主流。

羅曉認爲,相比之下國內這個話題信息相對分散,但相關聲音並不少,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吃太多烘焙食品和糖果一定會變胖。不過,羅曉認爲不少國家啓用的“糖稅”未必能改善公共衛生。收糖稅和吃糖減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線性的。

而且,糖價上去後,那些經濟狀況不好的人會去喝純水或茶、黑咖啡嗎?不一定,這些人羣可能會轉而去喝非糖甜味劑飲料。目前很多非糖甜味劑都被發現能通過影響腸道微生物損傷糖耐量,從政策效果上來看,可以說得不償失。

在她看來,未來需要加強的,恐怕不是糖稅,而是基於這個評級之上更加好的執行力度和科普工作。讓消費者在充分了解信息後,在糖、非糖甜味劑、"真正無糖"的三類飲品中做出符合特定場景訴求的合理選擇,結果必然是呈現動態平衡。

有意思的是,上海這個推薦指標中,考覈的成分比新加坡多了“非糖甜味劑”,也就是代糖。代糖含量越多,評級越低。

這一指標的背景是中國飲料市場對代糖熱情高漲。但對從第一代糖精,第四代阿斯巴甜,到最新的赤蘚糖醇等天然代糖一刀切了,沒有考慮不同代糖的性能和安全性差異。這似乎隱含了對代糖的歧視,也或許會對此後的飲料行業產生一定影響。

在糖生產工業化的現在,價格和產能已經不是獲取糖的阻礙,攝入糖的多少更多跟飲食習慣相關。中國人均年消耗糖量僅爲11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到排名第一的馬來西亞的五分之一。這還是近20年來,人均食糖消耗量增長一倍的結果。

有一種推測是,基因影響了中國人對糖的偏好。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2017年在期刊《細胞代謝》發佈的一份研究稱,由肝臟分泌的FGF21荷爾蒙能抑制人對甜食的渴望,極不愛吃甜的人血液中FGF21水平要比極愛吃甜的人高50%。

另一種說法則是,歷史上糖的長期匱乏,尤其是並未參與進奴隸貿易和殖民製糖這一世界進程,影響了中國人的甜味偏好。

還有一箇中國的特殊國情也需要納入考慮。中國普通消費者食糖的口味,跟世界其他國家有所不同。“中國人對甜品最高的褒獎是,這個不甜”,這個段子絕不是憑空捏造,而是有事實根據的。

卷向“真正的無糖”

從整個市場的趨勢來看,營養分級目前是順勢而爲。中國普通消費者對於糖的需求,處於一個非常迅速迭代的過程。

10年前,中國即飲市場上最流行的是以冰紅茶爲代表的小甜茶,不甜的飲料被認爲口感不好。甚至,東方樹葉在最初推銷時想到的目標消費者是“高血糖、高血脂、需要抗糖”的特殊人羣。但東方樹葉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認爲難喝,在創始人鍾睒睒的堅持下才被保留。而它的競品,統一集團的茶裡王則直接被叫停。

新幾年,作爲一種口味與健康的折衷路線,減糖、0糖產品曾大受歡迎。比如元氣森林氣泡水,靠“0糖0脂0卡”將新一代天然代糖赤蘚糖醇科普到家喻戶曉,並創造了70億的年銷量。

不過,代糖不是完全理想的替代品,2023年,Nature有一篇論文認爲“赤蘚糖醇與增加血栓、提高心臟病風險相關”;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則將阿斯巴甜列爲“可能致癌物”。但是,代糖確實能夠幫助人們減少糖的攝入。

現在,中國飲料行業開始卷向“真正的無糖”,東方樹葉、三得利等無糖茶品牌還推出了大升裝,在一些平臺打起了價格戰,大有成爲“水替”的野心。

而最典型的產品就是東方樹葉,獲得了廣泛市場的成功,成爲了百億大單品。根據農夫山泉2023年上半年財報,過去12 個月,東方樹葉同比增長114%,增速超過即飲茶行業整體增速9倍以上,其連同茶π貢獻了整個即飲茶市場近一年超過六成的增量。

而消費者終於喜歡上了以東方樹葉、三得利爲代表的,能體現茶香味、保留茶水甘甜味的無糖即飲茶。在過去兩年,無糖即飲茶在即飲茶中的份額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從16%提升至32%。

圖片來自馬上贏情報站

天貓發佈的《2023線上飲料健康化趨勢白皮書》指出,果蔬汁、無糖茶和功能飲料,位列2023年淘系飲料市場增速TOP3。

當然,人們對於糖的渴望不會消失,那些被打成C級甚至D級奶茶銷量可能會受到影響,但估計不會就此消失。

比如,兩年前被炒成以物易物“硬通貨”的可口可樂,就曾震驚了許多人。

作爲普通人,我們理智上知道減糖減脂,有利於身體健康;但同時,喝杯“快樂水”,對我的精神健康也很有效。還有評論調侃,D級的D是Delicious(美味的)的D。

當然,知情權是基礎。消費者有選擇的自由,尊重消費者的自由意志,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

可以說,中國當下的糖消費主要矛盾大概是,消費者日益挑剔的減糖需求,與商品在消費者不知情時額外提供冗餘糖分之間的矛盾。

低糖、無糖飲料,在中國顯然是一項真實的需求,並且背後有着蓬勃發展的市場,企業也有着很充足的研發動力。減糖的解法,或許不是單純地把糖去掉,而是要研發出更多沒有糖也好喝的產品,爲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