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年後正式開門迎賓 常設展連結歷史與當代

國立歷史博物館將於2月21日正式開館。(史博館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史博館經過5年的閉館整修,宣告將於2月21日向公衆開館,並將在3樓的常設展《在這裡,與大家相遇》重新書寫史博館文物脈絡,除了傳承自原河南博物館及日本侵華時期所接收的文物,另以「聚合」、「鑑古知來」展現史博館與當代社會脈動連結,館長王長華期許:「博物館可以成爲社會運動基地,爲社會帶來啓發」。

史博館26日宣告整建工程已陸續完成,將在年後正式開館向公衆開放,此外將於2月7日向業內開放。整建完工後展場空間增加261.77坪,一、二樓及五樓可作爲特展空間,三樓爲常設展,四樓則有環景餐廳。首檔開館特展《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除了有于右任、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等人的精選作品,其中林玉山的絹本膠彩《黃牛》更是館方受贈後經修復的首次對外展示,至於衆所矚目的常玉作品特展,則預計在暑期檔推出。

館長王長華希望藉由常設展《在這裡,與大家相遇》重新定義史博館的定位與在地意義,她指出,史博館既有原本從河南博物院移轉以及接收日本侵華時期返還的文物,亦有在臺70年,渡海藝術家在此聚合與開展,因此常設展除了唐三彩、青銅器,也有臺灣當代藝術家塗維政爲史博館量身創作的《鑑古知來》,將民衆參與工作坊的成果以多寶閣形式呈現,讓史博館與在地的人文、歷史連結。王長華並表示:「常設展不再會是10年不變,常設展會特展化,呼應社會議題」。

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張省卿指出,當代的博物館不再只強調單方面的展示,與觀衆的互動也同樣重要,各互動區或規畫足夠舒適的參觀空間,包括服務人員的友善互動均是博物館的重要體驗。此外,博物館與在地文史連結確實是當代博物館的發展趨勢,但也不能忽略透過定位精晰的館藏與研究吸引國際參訪者,如羅浮宮與柏林的博物館島,便持續在國際間維持聲量,值得臺灣的博物館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