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被毀壞的國軍公墓(徐全)

胡璉將軍題寫的「民族魂」石碑,在國軍公墓被破壞之後,被用來當作農田水溝的腳踏石板,成爲了「被踐踏的民族魂」。(圖文:徐全提供)

在湖南高平,曾有一座國軍第十八軍第十八師的抗戰陣亡將士公墓。公墓是爲1945年的湘西會戰犧牲官兵而建。78年過去了,當年的國軍公墓早已消失在政治運動的大潮中,而剩下的殘碑斷垣與故事,則告訴我們:對歷史的反思一刻都不能停止。

國軍第十八師源自湘軍譚延闓部,1928年9月成軍。首任師長爲魯滌平。第二任師長張輝瓚於1930年在圍剿中共紅軍時被俘身亡。對日抗戰爆發後,該部直屬第九集團軍參加淞滬會戰。1939年7月隸屬第十八軍。國軍第十八軍成軍於1930年8月,首任軍長爲陳誠。黃維、羅卓英、胡璉、彭善、方天、羅文廣、高魁元均擔任過該軍軍長。第十八軍成軍後一直與中共紅軍作戰,並參加過陝變後對張學良、楊虎城的討伐。對日抗戰爆發後,第十八軍先後參加保定方面作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第十八師編入後,第十八軍於1939年9月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1940年5月參加棗宜會戰。1943年5月參加鄂西會戰。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1945年4月參加湘西會戰。

1945年湘西會戰期間,國軍第十八師與日軍在高平一帶發生戰鬥,國軍方面300餘人陣亡。戰後,各界在高平中學後山上建立陣亡將士墓。公墓主體爲縱橫6米、間高3米的錐形土推,安葬在原永固鎮內羅洪、高平大橋邊各戰場陣亡的300多名陣亡軍人遺骸,四周用青磚圍砌1米高防滑牆。公墓全稱爲「笫四方面軍第十八軍十八師湘西會戰陣亡烈士墓」。正前方修牌樓,上方鑲嵌一塊一米長石刻橫額,鐫刻國軍第十八軍軍長鬍璉題寫的「民族魂」三字。門兩旁豎立石刻十八師師長覃道善的隸書聯語:「爲五千年民族爭光殲彼倭寇,替四百兆同胞效死復我河山」。

牌樓兩旁周邊牆壁上鑲嵌大石碑,左爲楓林中學校長周方撰寫的《墓誌銘》石碑;右爲「陣亡烈士名錄」。銘文兩旁鐫刻一副聯語,爲湖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的魏字題聯「偉績着丹書,姓字共江山並永;豐碑磨碧落,光芒與日月同輝」。內牆正上方嵌大石碑,鐫刻國府新化縣長鬍翰所題的「浩氣長存」。公墓左側修築一座木質六角亭,四周就欄架木板作座椅,供遊人休息,亭中央豎一塊供人題字的大石碑。公墓右下方爲「倭奴冢」,立有書寫「倭奴冢」字樣的石碑。

公墓《墓誌銘》全文如下:

□□□□殺淫掠之慘毒,我高平人蓋□□□□□□皆亡之憤矣。憶敵八年以來,凡有進犯,鮮不堅爲靡而銳爲摧,此次湘西會戰竟能反守爲攻,追敵及數百里外,寇屍枕藉,山谷馬仗棄擲無算。時德正潰降於西歐,日亦敗退於湘西以爲東應,是則我高平守軍之死,不僅保我梅城,直豎反攻先聲,以光我國史於無既矣。十八師師長覃公道善憫袍澤:成仁此役者之不可長暴露而不欲百世祀也。聚屍骸於高平中學之後山,築爲公墓且構忠烈亭以紀之。我高平士民其可忘其來蘇之功乎?方居迎官橋老屋,淪爲豕突,伏竄草間偷活,我飛機之□□、我炮聲機槍之鞺鞳,均得探望而側聞之,且僕敵以求庇國軍,而適我軍雲至。追述寇災至此,其歆感又何如者,而豈其一人之歆感耶?故於公墓成築,爲記其事以紀死者之慘烈,而永高平人士之思於無極也。

湖南私立楓林中學校長周方謹撰

湖南高平私立中學主任王成翰敬書

三十四年秋古高平八萬民衆代表□□□□□□

這座國軍公墓在1949年後遭到毀滅性破壞。1954年,在中國大陸「清除反動遺蹟」的政治運動中,第十八師公墓被毀,僅剩餘殘碑。大部分拆除的條石被用來砌水井。墓誌銘石碑因石塊太長,被砸成兩塊,其中一塊當作洗衣板。至於國軍陣亡官兵骸骨,早已不知去向了。

1954年,在中國大陸「清除反動遺蹟」的政治運動中,第十八師公墓被毀,僅剩餘殘碑。(圖文:徐全提供)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胡璉將軍題寫的「民族魂」石碑。這座石碑,在國軍公墓被破壞之後,初期被用來當作農田水溝的腳踏石板,成爲了「被踐踏的民族魂」。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關於國軍抗戰的歷史慢慢又被提及,前往當地考察、瞭解當年國軍第十八軍第十八師作戰過程的專家、軍史愛好者日益增多。當地村民發現關注抗戰的外地人士紛紛前往探訪公墓,便將胡璉題字的石碑暗中收藏,拒絕交出或向外界展示時收取費用,以牟取經濟利益。這座石碑又成爲了「被牟利的民族魂」。

2020年,受胡璉將軍之孫胡敏越牧師囑託,我和湖北文史專家萬學工老師討論如何讓這座「民族魂」石碑重建天日。萬老師與當地村民交涉多次,對方稱石碑在當地「保存」較爲合適。只不過,到目前爲止,並沒有看到當地官方或文物管理機構將這一石碑列入文物名冊,因此石碑下落也就無從探尋。「民族魂」依舊不見天日。欣慰的是,經過萬老師努力,石碑拓片來到了臺灣,保存於胡璉故居紀念館暨研究中心,以供後人銘記那段歷史。

八年抗戰,國軍官兵血染山河、骸骨遍地,但衆多墓冢早已被蕩平。所謂精神與青山爲伴,只是一種浪漫的自我安慰。今人看到殘碑,尚且心痛不已;則當年究竟要在何等偏執的意念催動下,人才能掄起第一個鐵錘、砸向他們的安息之所。希望那樣的年代永遠不要再回來。

(作者爲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