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美國反對蔣經國把國軍「紅軍化」(方述斌)

1952年周至柔總長在臺灣宴請兩美軍司令(周至柔、史德萊、孫立人、貝特萊、蔡斯等五人合影)。(國際社鄧秀璧攝)

民國38年國府遷臺,10月蔣介石命令谷正綱和黃少谷負責成立改革政工制度研討小組,並且邀請國防部政工局長鄧文儀參加,結果決定初步擴大政工局職權,把原來的國防部監察局併入政工局,並且令蔣經國擔任政工總督導。蔣經國遂有機會發揮影響力,大舉安插其舊屬和親信充任各地督導官,專責考覈政工人員的考績、紀律和思想,實質上初步控制了整個政工系統。

民國39年初,蔣介石再次主導政工改革工作,並在2月20和21日舉行東南戰區高級將領研討會,會中通過「國軍政工綱領草案」。根據曾經參與此會的父親沙場好友,當時的第6軍軍長戴樸事後向父親轉述,會議討論和結果其實無甚新意,只是正式定位政治部爲國軍幕僚組織,政治部主任爲各級部隊的政治幕僚長而已,充其量只是替蔣經國安排掌權的起手式。果然,蔣介石在3月正式復行視事後,立刻任命蔣經國擔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

蔣經國當然不甘心政工人員僅能充當別人的幕僚長角色,他的終極目標是通過政治部掌控整個國軍。因此,他便開始以這個會議通過的綱領草案爲基礎,充分利用其留俄時期的親身經驗,倣傚蘇聯紅軍制度,開始進行對於國軍政工系統的全面改造。

首先,他以重新鞏固國民黨乃國軍領導中心爲最高指導原則,充分凸出政工人員在國軍中的特殊地位,同時把政治部從正規的軍政和軍令系統中抽離出來,變成一個獨立的體系,並且讓「政工」和「軍事」兩套參謀作業系統平行。

國軍中各級政治部主任,不但是部隊主官的政治參謀長,亦是部隊副主官,其權力不但凌駕軍事副主官之上,甚至對主官的業務權限有副署及主動策劃之權。換言之,各部隊主官的重大命令若無政治部主任副署,即視同無效;同時政治部主任亦可主動下達特殊命令後,再知會部隊主官。更利害的是,部隊所屬政工單位的人事考覈與任免、經費支配和運用等等,全部由政治部主任獨立負責,部隊主官根本無權置喙。

蔣經國在取得蔣介石首肯後,明令「國防部政治部」乃國防部內的一級單位,是國軍政工的最高領導單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實際上就是連正規軍令系統的最高主官,即國防部參謀總長也管不到政工系統,更不要說是3個軍種的總司令了。

民國40年5月又將「國防部政治部」易名爲「國防部總政治部」,國軍政工制度於焉正式確立。 同時,爲了倣傚蔣介石以黃埔軍校培養子弟兵,在蔣經國的強勢主導下,民國39年成立「政治幹部訓練班」,民國40年7月又在北投復興崗正式成立「政工幹部學校」。

圖爲幹校蔣中正總統親題「復興武德」樓。(中時檔案照)

政工幹校的學生畢業後,分發至各部隊擔任排長或輔導長等基層領導幹部職務,再依據個人專業專長派任爲政戰官、監察官、保防官、心輔官等政戰幕僚職務,蔣經國正式成爲國軍內部所有政工人員真正的思想導師,從此在掌控整個國軍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可是蔣經國的此項完美佈局的細節一經暴光後,卻立刻遭到美國政府的全力反對和許多國軍高級將領的強烈抵制,蔣氏父子立刻面臨了內外的雙重壓力。

美國人一向討厭蘇聯紅軍的政委制度,如今看到蔣經國克隆版的國軍政工制度,心中更生疑慮,認爲現行國軍美式化的制度遭受破壞。民國40年4月27日抵臺的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William Chase)少將,立刻根據下屬提供的情報,直接質問參謀總長周至柔,國軍既以接受美國軍援,凡國軍重大變革理應事前諮詢與知會美方,如今爲何逕自派遣2萬5千名政工人員進入各級部隊,而且故意忽略部隊主官權責,逕自向政工領導進行五花八門的密報?

此時,一心仰仗着美軍幫助反攻大陸的蔣介石,聽聞蔡斯的詰問後,心中也有些發慌了,一方面指示周至柔小心妥善的答辯,一方面在5月23日召見美國的退役海軍上將小查爾斯‧柯克(Charles Cooke Jr.)。

柯克將軍在美軍中是著名的右派硬漢,他對共產黨不存任何幻想,一向十分支持國軍的立場,對於馬歇爾在華的種種作爲,一直不遺餘力地疾聲批評。因此,民國37年2月柯克遭到杜魯門總統拔除了他的第七艦隊司令官職務,並於當年5月強迫他從海軍退伍。

蔣介石一直視柯克爲堅貞的美國友人,並於柯克離開軍職後,讓宋美齡通過美國友人積極斡旋,最後經由美國「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協助和安排下,終於在民國39年2月開起擔任蔣介石的最高外籍私人軍事顧問。

蔣介石對柯克的意見一向十分重視,民國39年5月分發生的「舟山大撤退」行動,面對許多將領的反對,最後蔣介石也是在聽取了柯克親訪舟山羣島的考察報告與建議後,才下定決心拍板定案(按:詳情可參閱拙文:第711號《傳記文學》之《父親經歷的「舟山大撤退」始末》)。

不過,民國40年5月23日的這次針對國軍政工制度的會面,柯克卻出乎蔣介石意外之外,他不但拿出通過私人渠道蒐集到的情資,細細陳述政工人員在國軍內部造成的矛盾,引發指揮系統紊亂,嚴重侵蝕部隊主官的權限,更重申軍隊應該國家化,不應該以黨領軍,並且堅決反對蔣經國把國軍「紅軍化」。

其實依據柯克身爲一名美國職業軍人和一貫的反共立場,不難理解他反對和存疑的原由。可是蔣介石對於此次會面的結果十分生氣和沮喪,從他在史丹福大學胡佛圖書館中留下的日記中可以理解,此時他已將任何美國人對國軍政工制度的反對,情緒化地當成了是針對他們父子的人身攻擊,懷疑是意欲藉此動搖他們政權的陰謀,甚至認爲許多國軍將領反對蔣經國推動的政工制度背後,亦是美國人在背後慫恿,尤其是海陸空三位總司令中就有兩個公然大聲唱反調,更令蔣氏父子頗感傷神。

這次會面造成蔣、柯彼此信任的首度破裂,亦讓柯克選擇提早結束頭號外籍客卿的特殊身分,並在次年2月離開了臺灣。

爲了避免同時承受內外到來的巨大壓力,蔣經國決定先緩合美國人的情緒,拋出一些暫時性的妥協。民國40年11月他率先取消了政工的副署權,讓部隊主官不再事事受其掣肘 ;又於次年7月取消各級政治部上下直接指揮的獨立系統,把完整的指揮權歸還給部隊主官。

此時韓戰仍酣,美國亦需借力國軍,美軍顧問團立即趁勢下臺階,並且表示政工制度確實可以提升國軍士氣,美國不再堅持廢除,但是仍然希望減少國軍內的政治宣導時間,並且建議政工主任位階應該排在參謀長之下。

(作者爲作家)

【之三,未完待續,週四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