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惡化數年全盲 男子植電子眼重見光明

先生母親合影。(林周義攝)

左先生表示,最感動的一刻在於,上班前看見2歲的兒子爲自己開門時,模糊的肢體動作。(林周義攝)

30餘歲的左先生16歲時確診爲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從原先的夜盲,逐漸轉爲全盲。剛開始時,他相當害怕,甚至認爲若全盲就不要再留戀世界所幸結婚後重新打起精神,並在去年接受電子眼植入手術開機的那一刻,終於看見許久未見的母親,兩人流着淚,緊緊相擁。

「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患者,幾年的時間就可能從正常變爲全盲,時間長度因人而異。」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表示,該疾病遺傳性基因變異所致,全臺患者約有8000至10000人,盛行率爲1/4000。患者最初會出現夜盲、視野萎縮的症狀,因視網膜無法再生,受損即無法恢復,最終多因視力嚴重受損導而全盲,成爲重度殘障。

左先生在16歲那年開始出現夜盲症狀,某次與同學海邊玩,發現自己需要他人引導而就醫,確診爲無藥可醫的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23歲那年上班途中,因看不見後視鏡影像差點撞上旁邊的婦人小孩。28歲因右眼全盲,開始從事電話客服工作。32歲雙眼全盲後,從事按摩工作。

「我每次看他拄柺杖,都會哭。」左先生的母親對他感到心疼。所幸左先生在成家後,重新打起精神,決心勇敢對抗眼疾。去年7月接受長庚醫院電子眼植入手術,恢復了部份視力,也終於看見兒子的樣子

提及視覺恢復後的生活,左先生表示,最感動的一刻在於,上班前看見2歲的兒子爲自己開門時,模糊的肢體動作。現在的他,可以看見簡單的字母形狀,也能夠自己搭公車外出。

黃奕修表示,視網膜失養症患者若在全盲以前接受基因治療,可避免視力惡化。目前的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僅適用於25歲以上、有殘餘部份光感、曾有可用視力經驗的嚴重視網膜失養症患者。透過在眼睛內部安裝晶片,眼睛外部安裝天線,將訊號傳送至視網膜纖維層,再傳到大腦。最新的技術,可適用於視網膜纖維受損,甚至沒有眼球的人,目前仍未引進臺灣

林口長庚醫院至今完成7例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日前榮獲美國second sight團隊頒發「人工電子眼亞洲卓越中心」認證。全球僅12家醫院獲此殊榮,成爲眼科界的「臺灣之光」。亞洲國家當中,也僅有臺灣與韓國提供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服務。長庚醫院表示,該手術需自費院方將依患者經濟狀況提供補助,補助前的自費價位約600萬臺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