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仍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朱雲鵬)

國際上把臺海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講得很熱,但臺灣似乎沒有這麼緊張。(圖/黃子明攝)

兩年多以前,在2021年5月,臺灣上了《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題目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美中必須努力來防止雙方爲臺灣的未來而戰」。從那時候開始,有關臺海可能發生戰事的議題,在美國和國際媒體經常出現。

吉普遜(Liam Gibson)在同年10月,於《外交人》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是「臺灣政府說已經準備好了,但臺灣人心理上準備好了嗎?」此文引述布魯金斯學院先前一份在臺灣舉行的民調指出,57.6%的受訪者擔心戰爭的明顯可能性(distinct possibility);而且不同年齡層的答案類似:例如20-29歲的受訪者有54%認爲可能。

另外,接近8成的受訪者知道中共在此前6個月間,在臺海的動作增加,但當他們被問到是否比6個月前更擔心時,只有3成說是,表示絕大多數民衆沒有比之前更擔心。被問到國軍是否已經做好防衛的準備?只有25.8%說是,35%說防衛能力比以前差,而4成的受訪者說能力不變。

在同樣那段期間,美國有線電視CNN派員親訪臺灣,訪問了不少人,包含一般民衆。訪問內容經整理後上架,其標題爲:「中臺可能衝突的緊張情勢升高,但在臺灣,人民好像並不擔心。」

到了今年4月,布魯金斯研究院出版了一本由何瑞恩(Ryan Hass)、葛來儀(Bonnie Glaser)、卜睿哲(Richard C. Bush)三人合著的《美臺關係》,然後舉辦了一個有關於此書的公開討論。在該次討論中,卜睿哲說:「兩岸最後要怎麼解決,是兩岸的事,美國只要求和平解決,而且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志。」

主持人問他,從民調來看,臺灣人民的意志爲何?他回答說:我們先來看看臺灣人如何認同自己呢?他們認爲自己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人,還是兩者兼而有之?不到4%的人說他們是中國人,62%的人說他們是臺灣人,31%的人說他們都是。但他說,這種民意調查的問題在於「臺灣人」和「中國人」的詞彙,其定義並沒有在民調的問題中講清楚,所以你不清楚人們的迴應到底代表什麼。

他還說,這種對臺灣的認同並不意味着人們想要建立一個完全獨立於中國之外的獨立國家。「事實上,只有6.4%的人認爲我們現在應該爭取獨立。另有22%的人表示,我們應該拭目以待,看看事情進展如何,然後可能會走向獨立。然而,60.4%的人認爲應該維持現狀,他們喜歡現狀就好了。只有7.1%的人贊成統一。」

他認爲,臺灣人民很務實。「65%的臺灣人認爲,如果他們真的獨立,中國就會進攻,然後贊成臺獨的人比例下降。所以,臺灣民衆對自己的安全形勢非常務實。他們不想創造會破壞他們所擁有的美好生活的環境。他們還認爲,如果他們獨立,中國進攻,美國可能不會幫助他們。所以,這是另一個發人深省的因素。」

本年7月底,《經濟學人》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討如果中共打算用武,會有那些經濟上的先行指標。該刊說指標之一是能源。中國大陸石油需求的近3/4來自進口,雖然其只佔總能源使用的20%,「但它對任何戰爭努力都至關重要。軍用車輛在上面行駛,運輸物資的卡車也是如此。」目前中國大陸石油儲備可以維持3個月的消費,未來如果緊急增加石油進口,擴充儲備,會是一個先行指標。

糧食是另外一個指標,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過去一向存有巨大的庫存。2021年,中共一位官員表示,小麥儲備可以滿足18個月的需求。但更值得關注的可能是大豆,中國大陸84%依賴進口,其中大部分用於養豬─豬肉佔中國大陸肉類消費總量的60%。目前中國大陸大豆存量用於養豬隻有不到2個月,未來如果購買量迅速增加,可能是另一個指標。

再來就是金融。中國大陸已經創立了一種跨境支付機制,可用以替代西方金融機構所控制的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以備不時之需,但它只處理人民幣:雖然中國大陸及其國有企業積極地擴展用人民幣來結算貿易,但透過這種平臺而完成交易的比例還是很小。如果中國大陸計劃戰爭,可能將其外匯儲備從美元和歐元轉移到更難封存的資產,例如黃金。

基本上,國際上把臺海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講得很熱,但臺灣似乎沒有這麼緊張。不過,多數人民應該非常關心未來和平是否能夠維持,美中關係的演變是否會往和緩的方向發展;而臺灣人民本身也應多往和平的方向努力:和平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需要努力爭取和維護。

(作者爲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