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香港消散的優越感殘影(葉家興)

香港進出大陸的人流出現逆轉!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香港居民約有5300萬人次北上,遠超過大陸旅客約2600萬人次訪港。(shutterstock)

香港進出大陸的人流出現逆轉!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香港居民約有5300萬人次北上,遠超過大陸旅客約2600萬人次訪港。北上大陸的香港人也已超過2018年水平,反觀南下香港的大陸人,相較疫情前兩年平均6000萬人次的規模卻大幅縮減。

1月初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版網站在一篇「香港經濟低迷,爲什麼愈來愈多港人北上深圳跨境消費」報導中,引述政府數據,並以若干港人實例,極好地證明了港人心裡存在的優越感殘影逐漸消散。

例如,26歲的李承謙小時候曾陪媽媽到過羅湖商業城,但已經沒什麼記憶,對於深圳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不太發達」的城市,故一直都沒有想要前往消費的慾望。直到2023年5月,他才重新申請回鄉證,開始了第一次的「北上消費」之旅。他坦言,去了第一次之後,翻轉了他過往對於深圳的印象,「我第一次是去萬象天地,看到很多高樓大廈。」此後每個月他都會到訪深圳一兩次,每次都嘗試一家不同的餐廳。

香港處處優越於大陸,是1840年鴉片戰爭導致香港割讓給英國後,近200年發展差距的積累。然而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高速增長,原本只是小漁村的深圳一躍成爲科技與金融領域的中心,總體經濟規模也已在2017年超越香港。雖然只是一河之隔,但深、港發展翻轉的心理反應,大概需要幾年才得以改變。

從尖沙嘴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到深圳市中心的福田高鐵站,高鐵行程只有14分鐘,距離30公里,比北捷淡水信義線象山站到淡水站32公里(行程54分鐘)還近,但優越感的殘影作祟,短短十幾分鐘的物理距離,在「心理距離」的刻度上竟要費時數年!

同樣心理上的失落感,讓不少中老一代臺灣人難以接受「落後不文明」的大陸比自己進步。優越感的殘影作用,使「中國高鐵沒有靠背」這種離譜的謠言有市場。伴隨大陸股市房市不振,各種「中國崩潰論」推陳出新。任何關於大陸真相的正面傳遞會被迅速貼上「認知作戰」的標籤。中老年一代自我屏蔽真實資訊的能力驚人,反而十幾歲的青少年沒有這種優越感的殘影,他們可以在抖音、小紅書等APP上客觀地追尋大陸的時尚流行資訊。

放大到世界格局上亦是如此。西方自工業革命之後已經遙遙領先東方長達數個世紀之久。高高在上的西方政客,早已習慣別人對他唯唯諾諾,當然很難接受「東昇西降」的現實,很難接受非西方提出的各種國際倡議,諸如「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組織等等。心理上的失落感強烈,卻無法認真反思治理制度的缺失,只能用偏頗的輿論醜化對手來維持他們優越感的殘影。

優越感有殘影,自卑感也有殘影。二戰後美援時代成長的臺灣人,以及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發家的大陸人,就有不少人「欽慕」美國,想方設法傾家蕩產也要移民,或把子女送到美國。大陸電視劇《都挺好》裡面的「蘇大強」更是把這種「慕洋」情結刻畫得入木三分。他們對現今美國治理失調的各種危機視而不見,因爲自卑感的殘影更難洗盡。

核武時代,超級大國間的競爭不太可能靠打仗來決一勝負。因此,意識形態的殘影需要更多的交流來消解。就像被反華媒體矇蔽多年的港人一樣,他們一旦用雙眼與真心體會感受了事實,這種翻轉的印象猶未晚矣,可爲更愉快的生活體驗增添驚喜。

殘影原本指的是顯示器面板的圖像殘留,或人眼的視覺暫停現象,但機械或肉眼的殘影構成不了大礙,反而善加利用可以創造新藝術類型,增添人類文化的光彩。但比物理殘影影響更大的是心理殘影,包括意識形態僵固造成的各種殘影,在信息繭房的演算法助攻下,更成了難以消散的心魔。所幸港人以實際行動證明,只要願意跳出認知的舒適圈,再頑固的殘影也有散去的一刻!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