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信賴品牌面臨世代對決(杜聖聰)

賴清德近日到大學演講座談,頻頻遭到學生提問質疑,回答的態度被認爲得過且過。(示意圖/中時資料照/陳育賢攝)

副總統賴清德10月接連造訪大學校園,包括3日南下高雄,向中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大學三校大學生演講;16日前往陽明交通大學演講;26日前往海洋大學演講。平心而論,賴清德風塵僕僕,兼之態度誠懇,遇到問題也直球對決,確實是稱職的總統參選人。但,爲什麼在青年選票板塊還是呈現落後?

其實,從民進黨和賴清德的支持率來看,目前還是穩居第一,特別賴清德提出補助私立大學生學費,實質的政見牛肉也獲得大學生認同。但這些日子下來,這種實質政策的邊際效益遞減,加上近來受到各種議題狙擊,對於習慣數位文本的年輕世代來說影響尤深,民進黨又將好不容易領先的青年選票優勢拱手讓人。

如果,從品牌的角度來觀察,或許比較容易掌握此節。按照廣告名家黃文博《品牌大學問》一書,品牌就是形象。講白了,自己在選民心中的印象,是一種「馬賽克式的記憶」。當青年世代社羣黏着度愈來愈低,折射出來的品牌忠誠度就愈來愈低,品牌脆弱點被暴露得就越多。

在選舉佈局時,總統參選人爲了建構自己的形象與品牌,應該注意的是自己的視聽注意力、品名記憶力、主題影響力、賣點關心度、感受偏好度、立即促購力、潛在擁有欲、情報散播欲。並且,也應該讓自己的議題,成爲影音媒體注意的焦點?

從選戰的節奏來說,檯面上的4組候選人攻防,民進黨選戰陣營的謀略和佈局應該是最有「陣型」的。相較於其他陣營的舉棋未定,民進黨競選團隊該給選民的福利、該跑的基層團體組織、危機處理的殺伐果決,確實是前段班水準。可惜,在數位時代裡,年輕世代的傳播以影音覆蓋爲主。最近遇到兩件事情,更讓民進黨的青年品牌深化受到重創。

首先,是以巴戰爭的殺戮戰場。各種生離死別的畫面,被各式各樣的影音媒體披露。其產生的外溢效果,就是面臨兩岸關係一旦生變,可能奔赴第一線戰場的青年世代。民進黨的論述是「和平不能忘戰」,平時必須備戰。這本來是題中之義,但對於兩岸該如何「避戰」,相較於非綠陣營以「和平」爲主軸的論述,完全拿不到話語權。加上反戰、恐戰、厭戰的怒氣,就只能折射在民進黨和賴清德身上。

其次,是趙天麟事件。來自崑山的酒店女公關,身分爲江西民盟,跟趙維持多年關係。偏偏,趙年輕顧家、口才便給,派系左右逢源,且擔任立法院國防委員。爆料一出,事件從單純緋聞衍生到國安危機,雖無限上綱到離譜的地步,問題是在數位傳播的各種影像裡,動作火辣激情,身分啓人疑竇,正是提供各種不實訊息的溫牀。雖然民進黨快刀斬亂麻,但不埋單的除了青年選票外,附帶流失一大塊婦女選票版圖。

總統選舉的終局,按照民調跟網路的大數據來看,似乎漸有定論。但民進黨的青年品牌力下滑,甚至逐步演變成「階層割裂」與「世代對決」,這纔是習慣活在同溫層的民進黨團隊,應該時時刻刻警惕自己的地方!

(作者爲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