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政府應展現發展無人機決心(張百達)

美國傳出原訂軍售烏克蘭4架MQ-1C灰鷹(Gray Eagle)攻擊無人機的計劃已暫停。(資料照/路透社、美國陸軍提供)

隨着俄烏戰事發展,再次加深世人對無人機在現代戰爭扮演重要角色的印象。這對強調發展不對稱戰力,面對兩岸軍事資源差距不斷擴大的臺灣與國軍而言,更具有重要啓示與緊迫性。

6月15日執政黨中常會,邀請民間航太科技公司負責人以「臺灣無人機產業的戰略發展新局與關鍵契機」進行專題報告。而身兼執政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更提出今年8月「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將在嘉義正式掛牌,打造無人機國家隊,帶動地方經濟成長與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加速達成軍民兩用科技的發展目標。

此外,蔡總統還提到,在軍民整合的國防及戰略核心產業上,政府必須扮演領頭羊角色,提升企業參與研發的動力,帶動民間相關產業發展,達到國防經濟加乘效益,鞏固臺灣在全球經濟新趨勢的關鍵地位。

就現況而言,無人機不論是在傳統軍事,抑或是非軍事領域,如對照全球先進國家以往發展歷程,乃至相關領域的實務運用,臺灣不論是軍用或民用兩方面,顯然都呈現出相當落後或遲滯,也確實到了政府必須立下決心急起直追,甚至尋求超越的重要關鍵時刻。

就軍事領域而言,早在上世紀以阿戰爭中,以軍便已將無人機運用於軍事偵察等作戰行動,甚至成爲美軍學習仿效的對象。而軍用無人機的運用範圍、款式、功能與戰術運用等方面,更隨着技術發展與思維創新,展現出更多元的任務彈性範疇。

例如,從原本僅限於空地偵察的非攻擊性角色,開始邁入武裝化與多功能的發展階段。像可用以執行對地、對海乃至對空目標的攻擊,配置紅外線熱顯像鏡頭可全天候執行任務,加裝電戰套件執行重要的資電作戰或誘敵任務,搭載合成孔徑雷達等可透視鎖定地表植被隱蔽的地面目標等。甚者,如以色列制的哈比無人機,可於長期滯留特定空域,待鎖定目標後便可執行自殺攻擊任務,如國造劍翔無人攻擊機等。

至於載臺類型,除需跑道或彈射系統的傳統定翼機,或二戰時期德國如興登堡號的飛行艇外,可垂直起降的旋翼無人機更是擴大了運用範圍與便利性。至於體積與酬載量能,除了RQ-4全球鷹戰略無人機,最小已如手掌般,可進行城鎮、室內等限制空間戰鬥(CQB)。此外,除了匿蹤化,最新趨勢則是結合AI技術與無人機低成本、可消耗、大量生產等特性所發展出可同時控制數百架,以遂行飽和式攻擊的「蜂羣戰術」。

由於無人機具高速機動、操作維護成本低、監控範圍廣且不受地形限制等優勢,不論軍事或非軍事均有廣泛的運用空間。像各種航拍(地理資源或農業生產)、犯人搜索或遇險搜救、環境監控(水源區)或環保取締(工廠污染)、農肥噴灑、(偏鄉)急救藥品或包裹快遞、電影拍攝或影像記錄等,當然也包括重要軍事設施與關鍵基礎設施的日常保全,乃至戰時遂行全天候,特別是夜間反滲透、反特攻等任務。

除各軍民用機場、港口與偏遠山區高壓電塔外,像是國軍衡指所、樂山雷達、機動飛彈部隊駐防區等各軍事要地及周邊維安,乃至像前總統嚴家淦、李登輝,及黑鷹事故殉職的參謀總長沈一鳴上將等安息之五指山國軍公墓等。換言之,唯一能夠侷限無人機運用者,乃是人們的想像力、決策力與執行力。

如果政府真正高度重視無人機的發展與運用,除政策宣示與成立相關研發中心外,行政團隊更應要求各部會即刻全面盤點需求,建立關鍵績效指標(KPI),鬆綁不合時宜的法規,在排除有資安疑慮產品後,如何從國內外市場取得現貨來源與人員培訓,並充分反映在各部會正在籌列編制的明年度預算中,這恐怕纔是當務之急,而國會也應承擔起監督審查之責。

(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