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總統兩輪投票之必要(徐宗懋)

要避免選出少數總統,並且保證總統擁有多數民意的支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實施兩輪投票制。

總統大選結束後,許多國家媒體說民進黨「抗中」路線獲得臺灣人民的支持,不過事實上多數民衆是希望民進黨下臺,而且這個多數比民進黨的「多數」還多了兩百多萬票。所以,這次投票的結果並沒有充分反映多數民衆的意願,一般人是把原因歸咎在藍白不合。然而真正問題出在投票制度。

要避免選出少數總統,並且保證總統擁有多數民意的支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法國所實施新的兩輪投票制,另外巴西、芬蘭、波蘭、奧地利,以及美國所稱讚的「民主烏克蘭」等,都實施總統兩輪投票制,這種選制設計是經過實驗深思熟慮的結果。

其規定是,當沒有一位總統候選人得票率超過半數時,就由排名第1和第2的人進行第二輪的投票,如此就可選出超過一半票數的多數總統。兩輪投票的特點在於排除了政黨私下協調扭曲了多數民意的問題。由於每一個政黨都有主體的利益考慮,也都認爲自己有把握贏得選舉,即使在民調中落後的候選人,也會認爲可以把民調拉上來,或者乾脆認爲民調不準確,因此要讓他們合作共同推出一個候選人,是非常困難的。這種情況很容易產生少數總統,就是技術性的選舉勝利。兩輪投票制不在乎政黨之間一開始是否合作,民衆投票會決定他們的主次。

以這一次總統大選爲例,侯友宜和柯文哲協調多次,弄得兩邊的支持者焦慮不安,整合失敗主要是柯文哲認爲他的民調是領先的。兩輪投票制就可以免除這種問題,不需要爭論,不需要焦慮,各自努力便是。暫時排第一的候選人陣營也不需花心思破壞其他候選人的合作,所有勾心鬥角造成社會人心不安的因素都可以免除,因爲最後都是由選民來決定。

柯文哲是同意藍白合的,只是不信民調而已。在兩輪投票制下,柯文哲有了清楚的答案,自然支持排名第二的侯友宜。柯文哲有沒有可能支持排名第1的賴清德呢?他可以這麼做,可是在現實政治中的可能性很低。因爲在競選過程中,他的主要訴求就是政黨輪替,支持賴清德等於違反它本身的基本訴求,等於出賣支持者,喪失政治基礎。

更何況民衆黨已經有8個國會席次了,藍白合可以讓柯文哲更上層樓,而又不擔心民衆黨被吸納掉。選前民調又都指出,藍白合的勝算是百分之百,絕對可以大贏賴清德。而且總統藍白合,國會也必然藍白合,就有了穩定的多數,保證實施多數民意期待的政策,這纔是民主的勝利。

另一方面,少數總統的缺點非常清楚。以陳水扁爲例,少數總統很容易走偏鋒,刺激兩岸對立,煽動民粹情緒,作爲集中權力的手段。這種施政不僅把民衆弄得精疲力竭,也幾次把兩岸推向戰爭的邊緣。少數總統賴清德的臺獨立場比蔡英文更鮮明,必然會走向臺獨的偏鋒。這完全不是多數民意的選擇。這是失敗的總統,更是失敗的民主。

現在藍營取得國會的多數,年輕能幹的泛藍議員需要設定議題,透過主導政治改革建立政治領導地位。我建議兩大改革方向:一是確定國會的調查權,勇敢查弊,清除民進黨政府的腐敗和專權,追究責任。二就是推動修法,實施兩輪投票制,讓臺灣的民主更成熟,主流民意更能夠落實在選舉的結果上。

少數總統的勝利是多數民主的失敗,多數總統的勝利,纔是多數民主的勝利,並實施多數民意的政策。這項選制改革應該義無反顧地推動,成爲臺灣民主運動的新方向。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