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草創歲月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由企業家伊隆‧馬斯克創立於2002年,不到四年就發射第一具火箭,六年後到達近地球軌道,享有奇蹟的十年。創立20年後的今天,它已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低軌道商用衛星羣「星鏈」,開創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在2020年成爲第一家送人上軌道的民營航太公司。(圖/ shutterstock)

SpaceX的故事始於二○○○年底,在美國的另一邊。馬斯克和企業家友人阿迪歐˙雷西(Adeo Ressi)在長島快速道路上開車,當時PayPal的董事會剛解除馬斯克的執行長職務不久。還不滿三十歲的馬斯克在短期間內完成了很多事。不到十年前移民美國以來,他拿到了常春藤名校的經濟學與物理學學位,創立了兩家超級成功的公司。雷西想要知道,他接下來打算做什麼?

「我告訴阿迪歐我向來對太空有興趣,但我不認爲那是民間個人能做的事情。」馬斯克說。從阿波羅計劃全盛時期已經過了三十年。他心想,NASA一定對於登陸火星有些進展吧。當天稍後,馬斯克還在想那段對話,查看了NASA的網站。他很驚訝找不到任何把人類送上火星的計劃。他心想,或許只是網站設計不良吧。

並非如此:馬斯克開始在加州參加太空研討會時很快發現,NASA沒有這種計劃。不過民間團體已開始做一些有趣的事。他參加了行星學會(Planetary Society)的第一個研發太陽風帆計劃之類的創投。這個由會員資助的組織要建造能在太空張開、靠太陽光子的動能推動的風帆。馬斯克也資助了XPRIZE基金會,他們提供一千萬美元給第一個建造能載人進行短程次軌道飛行的民間太空船的團體。後來在二○○一年,馬斯克設定了自己的民間太空計劃,以啓發大衆支持NASA與探索火星。馬斯克想打造個小型生態球發射到火星去。他稱之爲「火星綠洲」(Mars Oasis)。

「構想是要採集一些火星土壤,帶進栽培室,」協助馬斯克建立小型火星登陸器概念的波音航太工程師克里斯˙湯普森(Chris Thompson)說,「我們會把它跟一些地球土壤混合,丟進一些種子,用網路攝影機把植物生長情況傳回地球播放。」

在湯普森和另外幾位工程師開始研究生態球計劃的酬載面時,馬斯克和顧問們去了兩次俄羅斯,嘗試爲火星任務收購翻新的洲際彈道飛彈。俄國人毫不尊重馬斯克,當他是業餘玩家,所以他們把舊火箭報了個天價。馬斯克擔心如果他接受這個價錢,他們只會在他寫支票之後擡高價錢。「上一趟去俄國,我心想,天啊,價錢一直漲,感覺這個計劃好像不會成功,」馬斯克說,「我猜想建造我們自己的火箭需要什麼。」

他的顧問之一,工程師兼傑出商人吉姆˙坎垂爾(Jim Cantrell),鼓勵他認真考慮這麼做。於是馬斯克開始會見洛杉磯社羣的火箭科學家,因爲這裡是航太工程師密集地。他很快爲萌芽中的壯舉選出了其他顧問,包括曾在波音與湯普森共事的約翰˙賈維(John Garvey),後來加上火箭引擎的明日之星湯姆˙穆勒(Tom Mueller)。許多其他企業家曾經試過搞火箭科學,馬斯克很清楚。他想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以免重蹈覆轍。

二○○二年二月,賈維安排馬斯克造訪反應研究學會(Reaction Research Society)的發射場,這個聞名的火箭社團位於南加州。馬斯克沒有準備好應付莫哈維高地沙漠的強風與低溫。「我想當時戶外可能只有攝氏零下八度吧,」湯普森說,「他出現時穿着休閒褲、名牌皮鞋和單薄的皮夾克。」但是馬斯克很會發問也專心聆聽。他盡力讀了很多關於火箭的資料,從舊蘇聯技術手冊到化學家暨科幻小說家約翰˙克拉克(John Drury Clark)關於推進劑的名著《點火》(Ignition!)。

學習火箭的一切同時,馬斯克也更深入瞭解到美國火箭產業的缺陷。他對火星綠洲的願景原本是爲了啓發民衆,帶給NASA更多資助,最終延續阿波羅計劃的傳承,拓展人類能力抵達月球與火星。他看出NASA和全球火箭產業的問題不僅是資金而是系統性的。即使火星綠洲成功,NASA的預算倍增,他發現可能只會導致更多插旗留下腳印走人的任務。馬斯克只想要人類擴張到太陽系,並且在各地設立聚落。

「我開始瞭解爲什麼東西這麼昂貴,」他說,「我檢視NASA養在馬廄裡的馬。靠波音和洛克希德這些工作馬,你就死定了。那些馬遜斃了。我知道火星綠洲是不夠的。」

那麼,朝向解決多行星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壓低發射的成本。如果NASA和民營公司少花點錢把衛星和人送上太空,就能在太空中多做些事情。更多商業活動可以開啓更多的機會。這個覺醒刺激了馬斯克開始行動。

(本文摘自《SpaceX升空記》/ 讀書共和國)

【內容簡介】

第一家回收火箭、送人上軌道、運送物資到國際太空站的民營航太企業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由企業家伊隆‧馬斯克創立於2002年,不到四年就發射第一具火箭,六年後到達近地球軌道,享有奇蹟的十年。創立20年後的今天,它已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低軌道商用衛星羣「星鏈」,開創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在2020年成爲第一家送人上軌道的民營航太公司。太空競賽半世紀後,SpaceX帶領的民營公司與NASA並肩作戰,持續向太空推進,奠定我們探索其他星球的基礎。

從岌岌可危的新創公司到世界頂尖的火箭巨擘

但在成爲航太產業最有力的巨頭前,SpaceX是家搖搖欲墜的新創公司,極力在資金燒光前研發出可用的火箭。工程挑戰艱鉅;許多民營公司都在類似嘗試中失敗。即使SpaceX成功,還得與波音及洛克希德馬丁等大企業競爭政府合約,對手有幾萬名員工和每年幾百億美元收入。而SpaceX員工不到兩百人,營收只有相對微薄的一億美元。

馬斯克獨家授權第一手權威內幕,訪談數十名SpaceX關鍵人物

作者追蹤報導SpaceX十餘年,對公司內部運作享有獨家接觸經驗,訪談數十位離職與現任工程師、設計師、技工及高階主管,包括馬斯克本人,呈現身處科學先鋒的心碎、幽默和人性,揭示馬斯克創立SpaceX的終極目標:以低成本太空運輸達成移民火星的夢想,以及推動未來太空旅行的大膽願景。

【作者簡介】

艾瑞克˙伯格(Eric Berger)

Ars Technica科技新聞網站資深太空編輯,報導從新太空產業SpaceX到美國航太總署NASA政策等太空新聞。擁有德州大學天文學學士與密蘇里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曾在《休士頓紀事報》任職17年,並在2008年以艾克颶風報導而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身爲認證的氣象學家,艾瑞克也創立氣象預報網站Space City Weather。現居德州休士頓。

【譯者簡介】

李建興

臺灣台南市人,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歷任漫畫、電玩雜誌、情色雜誌與科普、旅遊叢書編輯,路透社網路新聞編譯,現爲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把妹達人》系列、《威爾史密斯回憶錄》、丹布朗的《起源》、《地獄》、《失落的符號》等數十冊。

《SpaceX升空記》/ 讀書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