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職場媽媽的育兒壓力

在一個研究中,超過八○%婦產科主任醫師認爲,實習醫師若生小孩,表現會比較差。(這話竟出自將寶寶帶來世上的資深醫師之口!)二○一九年有份研究指出,在結束訓練六年內,幾乎有四○%女性醫師不是兼職工作,就是離開職場,主要是因爲工作和家庭的衝突。(示意圖/shutterstock)

在周圍的同事身上,我也見到我們是如何認同並接受這些觀念。醫學界的女性壓力特別大,即使拿二○一七年來說,醫學院學生半數以上是女性。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知道醫生養成不易,過程艱辛,需要多年訓練和長時間工作。我和多數女性住院醫師一樣,因爲工作壓力而延後生小孩的時間。很多住院醫師只休兩週產假就回來上班了,因爲她們覺得再休下去會對職涯造成傷害,或是給同事帶來負擔。

在一個研究中,超過八○%婦產科主任醫師認爲,實習醫師若生小孩,表現會比較差。(這話竟出自將寶寶帶來世上的資深醫師之口!)二○一九年有份研究指出,在結束訓練六年內,幾乎有四○%女性醫師不是兼職工作,就是離開職場,主要是因爲工作和家庭的衝突。這對醫界和社會是多麼大的損失啊!竟讓這些受訓多年的女性自認無法兼顧工作與親職。

在「三千萬字計劃」,我的同事每天都埋首於父母與嬰幼兒互動的重要性當中,但他們也一樣擔心請假去生小孩。

丹妮.勒文(Dani Levine)有一天嚴肅的問我:「開完會後你有時間跟我聊聊嗎?」我聽得出她語氣中的不安。丹妮是傑出、年輕的發展心理學家, 負責執行我們的SPEAK研究計劃。開會時,我察覺到自己有點焦慮,內心的媽媽角色一直很擔心她:「她生病了嗎?出了什麼麻煩嗎?」最後開完會,就剩我們兩人獨處。

「丹娜,我有消息要宣佈……我懷孕了。」

我高興得大笑出來。

「『三千萬字計劃』家庭又要有新成員了!」我大叫。

丹妮後來跟我說,她很怕告訴我懷孕的事,而我的反應讓她鬆了一口氣。六個月後,她產下一名漂亮的小女娃,臉頰和吉納維芙一樣胖嘟嘟的。我們討論她部分時間回來工作的細節,這樣她就有多些時間陪小寶寶瑪蒂。丹妮正慢慢迴歸職場,這樣很棒。

我一方面很訝異,怎麼有人會覺得我對小寶寶的消息,會有「開心」以外的反應呢?另一方面其實也能理解。我知道爲何對某些機構來說,產假會引發焦慮勝過開心。進行「三千萬字計劃」很像經營一家小公司,丹妮的工作只有她自己負責,長期產假就表示其分內工作會完全停擺。這一次,我們早在丹妮懷孕前不久,已聘請一位才華洋溢的博士後研究員卡羅琳娜,訓練她在丹妮請假期間代理相關工作。然而,若在「三千萬字計劃」宣佈懷孕的消息都讓人如此焦慮,可以想見在較不友善的公司裡會面臨什麼結果。

我們常環顧四周,以爲其他人已經想通了,這樣根本沒用。當孩子還小時,我忙着外科手術和創立「三千萬字計劃」,大家都會問:「你是怎麼辦到的?」忙碌的職業婦女常被問到這問題。我的答案(我認爲多數人也有相同答案)是:有很多看不到的勞力付出,讓我的生活能順利運作。簡言之,我有幫手,而且爲數衆多,不只是永嘉,還有保母、家事管理員、我媽、我爸及很多人。沒有人是神力超人,可以輕鬆維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們都只是凡人。一旦承認這點,並且認清某些人有較多資源能解決問題,有些人則是其家庭唯一擁有的資源時,我們纔算英雄。社會學家潔西卡.卡拉爾科(Jessica Calarco)說得好:「別的國家有社會安全網,美國有女性。」

疫情期間改成遠距工作和上學,維持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挑戰因此再清楚不過。我們絕對不能再走回頭路。

(本文摘自《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親子天下)

【內容簡介】

2022年臺灣出生人數僅13.8萬創下新低!

即使政府積極推動婚育政策,臺灣出生率仍居全球之末。

爲何許多人不願生?當前父母遇到什麼困境?

‧雙薪小家庭缺乏親友後援,父母工時長沒時間陪小孩。

‧公共托育資源不足,私立幼兒園難以負擔。

‧雖有陪產假、育嬰留停等福利,但企業無儲備人力,員工陷入家庭&事業兩難。

‧育兒經濟負擔重,各縣市不斷加碼育兒津貼,對父母來說卻杯水車薪……

寶寶大腦發展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爲何這麼多父母卻有心無力?

世界級小兒外科醫師丹娜.蘇斯金(Dana Suskind)醫師,曾在暢銷著作《父母的語言》書中指出,「親子對話」能開發寶寶大腦、奠定學習能力,然而她在推動過程中發現,許多父母承受着照顧嬰幼兒重擔,良莠不齊的幼托機構、忽視嬰幼兒的教育體系、工時過長沒有彈性⋯⋯

使他們沒有足夠時間與財力撫養小孩,更別說有品質的陪伴!

這與臺灣當今少子化、撫養費用高昂、優質幼托機構難尋的現象極其類似!

怎麼辦?

打造友善育兒社區,邁向同村共養父母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孩子因錯過大腦發展關鍵期,影響日後學習發揮,這不只是父母的遺憾,更是整個社會的人才損失。

蘇斯金醫師企圖爲所有父母與孩子找到解方,她訪問了多組家庭,並參考各國各地具啓發性的育兒制度,從家庭政策、幼托、教育、醫療、企業等層面提出可行方向,呼籲我們共同打造以育兒爲中心、重視嬰孩大腦發育的「父母國」,讓每個孩子都能打穩基礎,有機會實現潛能!讓每位家長不再孤軍奮鬥,當個快樂的爸媽!

【本書特色】

1.以大腦科學爲本的教養法

根據大腦科學證明早期語言環境的重要性,所有父母都可掌握3T原則(全心全意、多說有益、雙向互動),孕育0-3歲寶寶大腦,奠定日後的學習力。

2.從育兒歷史尋找問題根源

回顧過往的教育制度、育兒歷史與教養觀念,梳理出幼兒教育與家庭政策何以被長久忽視,以及從中帶給現代育兒的啓示和解方。

3.真實記錄育兒遇見的困境

蘇斯金醫師採訪與追蹤數個家庭,也包括她自己的經驗,有的父母身陷貧困、流離失所;有的父母辛苦兼顧工作和育兒;有的家長尋尋覓覓,想找到高品質又能負擔得起的幼托環境……

這些父母是如何度過育兒難題?

他們面對的種種挑戰,正是現代父母的縮影,也是今日少子化須解決的課題。

4.以育兒爲中心的政策方向

社會如何確實成爲父母的支持?

作者提出從教育、幼托、醫療、企業四大方向,拆除「學齡前」與「學齡後」壁壘,教育從第一天就開始,建立更多可負擔的高品質幼托,開發嬰幼兒時期發展課程。

企業主推行有彈性、友善育兒的職場文化,利用產科、診所成爲推廣「Tune in、Talk More、Take Turns」的3T原則第一站,並做爲連結社福的橋樑。

【適讀對象】推薦給──

‧幼教與早期教育工作者、制定者:

書中提出了大腦研究及相關幼教政策,有助瞭解教育的關鍵期在於早期語言環境,將0-3歲納入教育連續體系之中。

‧家庭政策的工作者、制定者:

社會如何支持父母養育小孩,接住每個家庭?本書記錄各種經典的家庭案例,顯示每個家庭的困境與解決方向,爲臺灣的友善家庭政策提供參考。

‧每位重視孩子未來的爸媽、關心家庭與教育的公民

書中所介紹的每個家庭,也許正是你我身邊家庭的寫照!這世界上有許多父母在爲孩子辛苦努力着,而我們可透過公民之力呼籲社會,建立一個同理與支持家長的「父母國度」,讓大家對生養有盼望、有信心!

【作者簡介】

丹娜.蘇斯金(Dana Suskind)

丹娜.蘇斯金醫師是「三千萬字計劃早期學習+公共衛生中心」的創辦人與共同負責人、兒科人工耳蝸植入計劃的負責人、芝加哥大學外科與兒科教授。蘇斯金醫師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文章超過四十五篇,着有《父母的語言:3000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她是美國兒科學會的會員,也是嬰幼兒協會(Council on Early Childhood)的成員。她的研究與成果獲得諸多媒體注目,包括《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富比士》、NPR、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podcast節目。

莉迪亞.丹維斯(Lydia Denworth)

莉迪亞.丹維斯是得獎科學作家,也是《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特約編輯。她是幾本科普書的作者,包括《友誼》(Friendship: The Evolution, Biology, and Extraordinary Power of Life’s Fundamental Bond)和《聽見你的呢喃》(I Can Hear You Whisper: An Intimate Journey Through the Science of Sound and Language)

【譯者簡介】

謝儀霏

師大翻譯所畢,譯有《挺身而教》、《統合心智》等書

《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