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冬檳榔攤帶起檳榔西施文化 90年代成交流道最美風景

南投縣雙冬檳榔姊妹花最早打響知名度,但是現在穿着清涼的檳榔西施多爲外地前往受僱的女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05/04 紀文禮攝影)

檳榔西施是臺灣特有的街頭文化,多爲打扮清涼的少女看顧檳榔攤,因爲早期多出現在高速公路的交流道路口,被稱爲「交流道的最美風景」,經常受到人們與媒體的注目。

檳榔西施的文化大約起源於1990年代,早期的檳榔攤如五、六〇年代的煙攤,通常不會有華麗的招牌或霓虹燈,只有簡單的「檳榔」兩個字,甚至有些連招牌都沒有。當嚼檳榔的風氣盛行後,檳榔攤開始以檳榔西施吸引顧客,不僅如此,還用起檳榔西施的芳名做爲號召,如「雅珍」、「美玲」等。1994年楊梅交流道的檳榔攤有三十幾家,一半以上都是如此。

路邊檳榔攤。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8/12/12 邱勝旺攝影)

當時一些著名的檳榔攤包括「金國花」、「阿秋」、「雙冬」等,據報導,檳榔西施的文化是由「雙冬」檳榔攤帶起的,位於南投縣草屯鎮的雙冬檳榔,堪稱檳榔西施的鼻祖,由謝家三姊妹開設,後來還成爲電視綜藝節目模仿的題材,例如曹蘭和姚黛瑋所扮的「檳榔姊妹花」。見到雙冬檳榔攤生意好,附近其他檳榔攤也紛紛效仿,鼎盛時期雙冬中潭公路,短短三百公尺不到,竟有超過五十家檳榔攤。

「第三屆醫療奉獻獎」在臺北火車站演藝廳舉行頒獎典禮,左起曹蘭、姚黛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3/03/27 何福慶 攝影)

然而,因爲有些檳榔西施遊走灰色地帶,譬如穿着過於暴露,或者檳榔攤僱用未成年少女,所以多次成爲政府取締的對象。近年來檳榔西施的數量逐漸減少,一般認爲是由於年輕少女有其他的賺錢管道,寧可上網當直播主,接受網友「抖內」(donate ,贊助),不必在檳榔攤忍受風吹日曬,還要冒着被客人伸鹹豬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