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彌太郎堅持每次只買1本書:真正想擁有的不會是「順便」得到

▲被年輕世代視爲人生導師松浦太郎建議一次只買一本最喜歡的書。(示意圖,非當事人記者湯興漢攝)

文/松浦彌太郎

摘自/悅知文化《松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

無論面對工作還是生活,我們常常得做出取捨。無論資訊工具、還是人際關係,我們都希望能儘量選擇對自己最好的;也因此,選擇是需要訓練的,不妨依個人喜好,記錄讓自己感動的事物。譬如:參觀展覽時,從一百幅畫作中選一幅最喜歡的作品,再用某種形式將這份感覺保存下來。

記得小時候母親帶我去百貨公司看展覽,展場出口販售明信片等周邊商品,母親每次都會讓我挑一張最喜歡的明信片,對我來說,這等同於選擇讓自己最感動的事物,而且因爲只能挑一張,所以下次看展時,就會格外用心地觀賞作品。不知不覺養成這個習慣的我,後來不論是去哪裡,都會下意識地尋找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或是記下今天最感動的事。於是,心中累積越來越多的「明信片」,猶如累積越來越多的「喜好」。

書店時也是,母親總是叫我挑一本自己最想買的書,但要從數不清的書中挑選一本是多麼困難的事,何況當時我的年紀還小。後來我投身出版界,有時爲了去國外某間書店看看,就算花上半天時間飛機甘願,而且往往不是爲了工作,而是私人行程。我也總是堅持只挑一本最想買的書。我很享受那種在三層樓高的書店裡,爲了挑選哪一本書而煩惱不已的樂趣;而不是想說以後不會再來,便買了一堆書。不管到哪裡,我都堅持只買一本書,即便是平日常去的書店也一樣。

這本也想買,那本也想買,但最後卻只挑了一本,歷經這段過程後被相中的書,便有了屬於它的故事,當然有時也會發生事後覺得應該買另一本的遺憾。即便失敗,都會有自己的故事。

因爲珍惜挑選的過程,所以我不想抱着「順便」的心態買書。記得我有次幫雜誌寫稿,出國採訪時,同行的編輯問我:「順便去當地書店買幾本書,如何?」不然就是:「松浦先生在這裡有不少朋友,順道去拜訪他們,如何?」我從來沒有順便做工作以外的事,或是順道訪友;就算有空閒時間,也會忙着尋找外景場地,或是準備採訪的內容。因爲我認爲不應該佔用工作時間做私人的事,況且抱着「順便」、「搭便車」的心態,對別人也不禮貌。所以我寧可花時間、花錢搭飛機再來一趟,也不想抱着順便的心態面對人事物。也因爲這樣的堅持,從中誕生出許多屬於我的故事。我認爲,過程比什麼都重要。

年輕人來說,從過程衍生出的發想非常珍貴。俗話說:「有失必有得。」自己真正想擁有的東西,絕對不是隻靠着「順便」就能得到的。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松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作者松浦彌太郎。被年輕世代視爲人生導師的松浦彌太郎,在《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之後,特別爲正值起飛、看不到未來的讀者們,寫出年輕時的他不懂、25歲的你應該也不明白的50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