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變天 浦美蓬辭世引發「王」、「皇」大亂鬥

泰皇美蓬(左)逝世,引發媒體一陣「王」、「皇」大亂鬥。(東方IC)

作者/ 朱錦華

有關近年來中文媒體處理外國譯名現象,以香港一道平民美食形容最爲貼切:豉椒牛河,兜亂。這種現象,在週四(13日)泰皇 (王)浦美蓬逝世,各家媒體卯起來報導後,更見紊亂。

自許爲「最有國際觀」的 TVBS報導這則新聞時,主播畫面裡的字幕是「泰王」,但進入新聞畫面 字幕卻是「泰皇」,讓人覺得有點錯亂。至於其他媒體的一陣「王」、「皇」大亂鬥,就更讓讀者糊塗了。

印象中,臺灣媒體向來都是用「泰皇」的。但爲什麼這次一股腦涌出這麼多「泰王」來呢?原因是媒體裡崛起了一些「基本教義派」。他們根據英語字典的解釋:君主立憲政體、或單一王國的君主,是「王」(King)。專制政體、統治多個「王國」的君主,纔是「皇」(Emperor),例如古代中國羅馬帝國皇帝。所以,觀照泰國的政體及其結構,其國家元首應該稱爲「泰王」。

然而,中文裡的「王」與「皇」,跟英文裡對King與Emperor的定義,是有岀入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稱「始皇帝」。從漢朝起,中央政府的元首,稱爲「皇」,分封在各地的兄弟叔伯功臣,稱爲「王」。這意味着「皇」是指中央政府的首長,「王」是地方王國的首長:他們是有「頂頭上司」的。放在今日的泰國來看,浦美蓬明明是中央政府的元首。如果稱他爲「王」,那他的頂頭上司又是誰?

事實上,無論是King 與Emperor,或「王」與「皇」,發展至今日,它們的用法已相當混亂。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明明身兼聯合王國印度的最高元首,但她在英國聯合王國的頭銜僅是Queen(女王),而非Empress(女皇),反而,她統治印度的頭銜卻是Empress!後來的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情形也是一樣︰在聯合王國是King,在印度則是Emperor。

晚清開始跟西洋接觸時,僅稱英國的元首是「王」或「女王」,不無貶抑之意。有趣的是,香港被割讓給英國後,香港政府在使用中文稱謂時,卻給「老闆」上尊號,稱「英皇」或「英女皇」。但是,中共與國民黨政府卻維持不變,僅稱「英王」或「英女王」。所以,「王」與「皇」,早就被中文世界混搭使用了。

我的意思是:一些約定俗成的用法很久了,最好不要改。以免徒增進混亂,也增加Google捜尋的困難。何況,以中文定義來說,一個代表中央政府、有君主的國家,最高元首稱「皇」,並無不可。如果一定要改,我沒意見,但請把所有符合英語定義的國家元首一起改,例如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以前是Emperor,但日本變成現代國家後,「日皇」實質上早已是King了。媒體爲何不改成「日王」或「日本天王」(怕跟木村拓哉搞混嗎)?無他,習慣而已。

還有,香港媒體最好把「英女皇」改爲「英女王」,別再給以前的主子「升等」了。最好,把「皇后大道東」也改一改,因爲,事實上它的真正意思是「女王大道東」(and大道中與大道西)。

我不是泰國人,也並非泰國的「鐵粉」,但是衆媒體若只把「泰皇」貶爲「泰王」,「日皇」與 「英女皇」卻不動如山,幹嘛?欺負人家泰國不是超級大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