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能源政策爲什麼瘋了

(圖/臺電提供)

美國的智庫舉行年度「臺灣會議」,邀請臺灣政府官方代表與學者討論能源安全的議題,官方代表暢談臺灣的廢核經驗,以及宣稱廢核不導致臺灣缺電!會議主持人順勢在結語時不客氣用「簡直瘋狂」批評臺灣的非核政策,還強調這不是失言,而是忠言逆耳的警告。

能源政策規劃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能源選擇是風險的選擇,風險有三個要素,事件、事件發生的機率、與事件發生後的損失。風險無法避免,決策的正反兩面都有風險,可以降低風險的措施也是決策的一部分。風險評估是理性的,但風險的選擇是感性的,是有可能被操作扭曲的。

先不論大幅度擴展再生能源對生態環境與景觀的影響,再生能源確實是臺灣的首選,但土地資源不足,再生能源發展的極限是可以估算的,年發電量能否達成20%,都有風險,還要奢談2050的碳中和。

執政黨推動非核家園政策,廢棄可提供無碳電力的核電設施,大幅擴展風電與太陽能光電。爲替換停止運轉的核電廠、淘汰高污染的老舊燃煤電廠、效率較低的燃氣電廠、搭配不可調控的再生能源,未來7年要興建15座大型燃氣電廠。目前再生能源的建設進度已經大幅的落後,規劃2022年9月商轉的大潭8號機,至今尚未完工。這15部燃氣機組都有工期延宕的風險,工期延宕會造成缺電與限電,臺灣的經濟與工業生產能夠承受缺電與限電的風險嗎?。

天然氣發電成本,超過80%爲燃料購買,天然氣價格增加一倍,燃氣發電成本成爲1.8倍。天然氣價格與國際政經情勢息息相關,天然氣的供需與價格能爲戰爭的武器,俄烏戰爭爆發後,天然氣價格的飆漲就是實例。天然氣價格上漲,會帶動燃煤價格的升高。電力系統中有高比例的化石燃料發電,要承擔電價大幅度波動的風險。

要讓臺灣電力系統儘快地脫離泥沼,滿足國際社會對減碳的要求,以及達成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將核能發電納入能源政策的規劃,是唯一的途徑。短期是將運轉中核電廠的延役至60年與核四廠商轉,中長期是在臺灣興建小型模組化反應器。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獲得589萬的同意票,與反對票的比例約爲6:4,等同於大多數民衆同意於2025年後繼續使用核能。2023年是臺灣的大選年,政治人物在說明立場前,先要想想臺灣要如何因應不採用核能的風險;供應無虞、發電成本穩定及二氧化碳減量。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