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繁忙社會裡沉靜從容的傳統工匠

兩岸大學生在湖筆廠體驗制筆工序。(記者盧虹攝影)

請試想一個場景,一間無人的書齋裡,架上的書冊擺放整齊,多寶格中小物珍奇趣味,就連牆隅的青松盆栽也是精心照顧,形態曲折富有禪意。隨着腳步向前,來到書齋主人最常停留的地方──案桌之前。

向陽窗前的紅木案上放着文具,一些未歸位的冊卷,以及案中央陳着墨跡未乾的文稿。

整個書齋佈置得清幽別緻,每一處都令人目不暇給,但是注意力卻自然而然地聚焦在案桌的作品上,在意上頭的走筆氣勢,一筆一畫巧妙安排的美,爲揮毫者讚歎。一旁筆洗中的筆,閒置的墨硯,甚至寫着文字的宣紙都只是配角,然而,沒有文房四寶,文稿絕不可能被書寫出來,成爲傳世的藝術。

紙張走過水深火熱

本次筆墨紙硯文化之旅中,我們踏上尋根之旅,探尋案頭小小文具背後大有學問的來頭。我們走訪筆墨紙硯的著名產地,觀看匠師們透過一道道工序──近乎魔術一般──將原料加工製成我們所用的文房四寶。

湖州善璉筆廠中,師傅們專注手中的工作,透過「水盆」工序將參差不齊的動物毫毛挑揀、修整,一絲一毫都需經過挑選,功夫都在細微見真章。另一重頭戲則是「擇筆」工序,除了整齊優良的筆毫,理想的筆頭形狀同樣影響書寫效果。在老練的師傅手中,毛筆有了「尖、齊、圓、健」的外觀,經過陰乾定型後,便是名聞天下的「湖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筆自然要一個能夠盡情揮灑的舞臺,這絕佳的舞臺名爲「宣紙」。

宣城紅星紙廠中,我們看蓬鬆的樹皮稻草纖維經過捶打切割,注入純淨的山泉成爲紙漿,再用竹簾從紙漿中將紙撈出,刷上炙熱的鋼板烘乾,最後裁去不整的邊緣,方成一張張宣紙。紙張走過水深火熱,各種嚴苛的考驗,終成薄如蟬翼,卻又千年不朽的宣紙。

胡開文制墨廠車間裡燃燒桐油收集黑煙,加入膠及其他材料成爲團狀,經重錘千百次的擊打,入模成形接着陰乾墨條便定形了。不過,墨條上繽紛的金銀各色花紋並非憑空而生,還需燈下描金師傅爲墨條的圖形上色,花紋細如頭髮,失一點精準顏料便抹在錯處,即使有燈光輔助依然令人眼花,師傅平穩的手及精準的筆尖,爲墨條單調的外觀裝飾,如同爲夜空點綴閃耀星辰。

湖筆宣紙俱備,但光是清水無法在紙上留下永久的筆劃。純黑的徽墨,與雪白的宣宛如天作之合,鋪開一方天地,以心中巧思爲快馬,湖筆爲的繮繩,隨心馳騁,恣意行跡。三者齊聚,在淵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留下濃重的一筆。

歲月流轉不會抹滅

便是磨墨的硯臺也大有學問,歙硯黑色的外表樸素實則暗藏玄機,眉紋如水波盈盈,羅紋如織錦綢緞,石上點點金色,則是尚未被挖掘時吃色而成。每一塊石頭天生形狀紋理各異,經過別出心裁的設計,以及如火純青的雕工,硯臺不再是硯臺,而是獨一無二的藝術。三百硯齋中每一塊樸石,彷彿就是爲了那個靈光乍現而生,等待靈感與巧手將它化成最合適的模樣。

工藝、工藝,一項技術走到極致就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成品多在博物館的展覽燈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工藝的成果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近在咫尺。古云:「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爲備」,昔日生活中各式物品都是工匠手工製作,每個地區、每個師傅各有不同的風格手法,工匠甚至與作畫寫字的文人彼此討論(如馮應科與趙孟𫖯),爲達到期望的效果,匠師不斷改良嘗試,製作出更優良的成品;文人則因爲匠師的專業,因工具的限制將大大降低,兩者彼此交流回饋,爲這個領域不斷注入新生命。儘管後人多將掌聲給予文人,匠師們只能隱在幕後,但是,這幅作品承載了他們的巧手與技藝,它本身的存在便是他們最好的落款,即使歲月流轉也不會抹滅。

傳統爲鏡反思現代

以古爲鏡,可知興替;以人爲鏡,可明得失;這一回以傳統爲鏡,令我反思自己所處的現代。

隨着工商發達,世界越轉越快,凡事注重效率與效益,所有人都緊盯着打轉的指針,拚盡一切力氣免得被社會甩出軌道。反觀我們所見的傳統的每一道工序中,匠師們在崗位上始終維持着沉靜從容,嘈雜紛亂的外界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心。他們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慌不忙,以自己的步調面對太過繁忙的現代。

從容不是緩慢,而是一種心態,一種面對大風大浪也不慌張的冷靜與自信。

好東西需要時間淬鍊,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現代工業雖然快速,卻冰冷而過於整齊劃一;舊時手工不可能比機械快速,做小做精是手工的強項,同時充滿人性的溫暖。兩手確實難抵機械,但數字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理性之外還有感性,科技之外還有人文,科學或有唯一的真理,但是人文沒有標準的答案,每個文化都是無獨有偶,筆墨紙硯就是中華文化獨有的特色。

中華文化獨有特色

自杭州到安徽,這一路看到了筆墨紙硯的演進與實際製作,豐富了我的知識,「筆墨紙硯」不再是一個空泛的符號。當我提起毛筆時,我會想到善璉筆廠的師傅們專注的神情;落筆紙上時,想起他們冬季泡在紙漿、夏日貼近火牆的手;磨墨時想起車間捶打墨條的聲聲巨響,以及微酸的煙墨味;以及,墨條下的硯臺是雕刻師一刀一刀刻成的。我能夠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因爲了解而珍惜,更深刻地體認到一絲一縷得來不易,確實善用每一分資源。

再次回到無人的書齋,停在案桌之前,筆墨紙硯不再是尋常的文具,背後蘊含的是代代匠師苦心孤詣積壘而成的心血結晶,是工藝品也是一項代代傳承的藝術,等待我們去發掘併發揚光大。(本文爲筆墨紙硯之旅──第九期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心得文章)(淺水/臺灣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