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蘭亭茶香 鏡湖水漾

九年前去禹王陵瞻仰九個大鼎,到蘭亭看王羲之的鵝,今年重遊紹興,徐渭的「青藤書屋」跟魯迅故里變化不大,特別的是,市府爲了建「書法之鄉」,蘭亭面貌已非往昔可比,此外,爲水鄉等四鄉緣起的鏡湖,讓我深刻感受到「人居獎」的魅力。

■羲之門口笑迎客

越王勾踐種蘭之地,到了漢代已設有驛亭,是「蘭亭」一名的由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與當時的政要、名流,如:謝安、孫綽,賓客共41人應景修褉,留下至今下落依然成謎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印象中,九年前的蘭亭,有條長長的旅遊街,吃、穿、用一應俱全,讓遊客瘋買的,是印有〈蘭亭集序〉全文的扇子,幾乎是人手一把,就算看不懂文中那20個「之」字的不同寫法,也要附庸風雅;而今在大門前迎客的,只有鐵鑄的「曲水流觴」,在烈日下黑得發亮,坐在上首的主人,是手持酒杯,喝到掉鞋的王羲之。

〈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是被唐太宗騙進了墳墓,還是現今考古界說的,給高宗跟武后當陪葬品,不必深究,因爲看到「老王」快樂的模樣,任誰都會忍不住,一路笑着走進他家。

■物我兩忘是鵝池

蘭亭歷來最吸睛的,不是〈序〉中提到的:「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而是父寫「鵝」字,子寫「池」字的父子碑,遊客到此,看鵝與看碑的,同樣會興奮莫名。

李白送賀知章還鄉,在〈送賀賓客歸越〉展現其幽默:「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我不懂書法精妙,盯着碑上的「鵝」字,看着看着,忍不住跟着筆勢轉起了脖子,道士拿鵝跟跟王羲之換《黃庭經》(一說是《道德經》),是穩賺不賠;稱李白是「謫仙」的賀知章看了詩,想來也會不禁莞爾。

九年前,管理「鵝池」的還有位「鵝公」,指揮羣鵝遊給客人看,旁邊有賣鵝飼料,而今「文明」旅遊,只有四、五隻在池子裡「應景」,就連流觴亭前面的「流觴曲水」處,當年「無絲竹管絃之盛」,現在就連平日也有戲劇演出,主持人還力邀客人一起同樂,真正另類的「極視聽之娛」。

蘭亭書法博物館在2015年成立,館內的精華,是歷代書法名家所寫的〈蘭亭集序〉,特別是唐代四大家。走出博物館,一旁的景物引起我的注意,有芭蕉、搖椅、竹林、長廊、陶藝作坊,以及一塊「越窯生活美學空間」的立牌,上頭寫着:「WIFI可以,橫躺可以,找我也可以。」

越窯青瓷在杭州G20峰會被選爲「國禮」,我正猜想老闆的風雅會不會不輸隔壁「老王」,主人出現了。主人姓樓,賣茶兼教製陶,邀請我品嚐他家的「平水日鑄茶」。

蘭亭現址是明朝嘉靖年間遷建的,原本是天章寺所在,我問:「陸游詩裡提到〈秋夜聞蘭亭天章寺鐘〉,天章寺還有遺蹟嗎?」

小樓二話不說,帶着我「披荊斬棘」了五分鐘,眼前只剩一面破牆,小樓說:「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放過六個宋朝皇帝的骨灰!」。

■蘭亭生活信可樂

回到茶館,我慢慢欣賞小樓的作品,是曾被茶神陸羽譽爲「類玉類冰」的越窯青瓷,喝着自宋以來,就被列爲貢品的會稽名茶--平水日鑄茶,與西湖龍井大不同,口鼻餘香仍在,舌津已不覺泉涌,室外是近35度的高溫,我吹着冷氣品茗賞瓷,感受主人的盛情,「晤言一室之內」,彷彿是一千六百多年前,那數十名與會者之一。

紹興市府去年招商,要在東浦打造紹興「黃酒小鎮」,因爲聞名中外的紹興酒,就是來自鏡湖水。鏡湖位在柯巖風景區,其亮點除了鏡湖,就是從隋至初唐,由三代石工雕鑿,高20.8米,兩耳可以通人,矗立在水中的天工大佛,以及採石遺留下的鬼斧神工--爐柱晴煙(爐柱又稱:雲骨),高30米、底寬6米、最薄處不到1米,其「脆危」程度,不下基隆野柳的女王頭。

鏡湖,又稱鑑湖,得名於黃帝曾於此鑄鏡。東漢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引三十六源之水,發動百姓開八百里鑑湖,灌田九千多頃,百姓得以豐衣足食,這麼大的水利工程,結果是得罪權貴,馬太守被誣告致死,百姓把他的遺骸運回湖邊安葬。

唐玄宗開元年間,湖邊已有馬太守廟,康熙朝重修的墓碑上有:敕封利濟王東漢會稽郡太守馬公之墓。「利濟王」是宋仁宗封的。

■紹興福地宜人居

天工大佛後面是普照寺,我正專心看着寺壁上彩繪的佛本生故事,一位師父突然問我:「午齋吃了沒?」師父得知我要去看橋,進房拿了轉經輪,堅持要陪我走段路,我猜是農曆七月還沒過,纔會出門手搖經輪「轉經」,師父跟我邊走邊聊,迎面來了位兩腋拄着柺杖,舉步維艱的小女生,師父叮囑她:多唸佛會好得快。

富豪盜湖爲田的證據,就是遺留至今的,由橋連接成的島,鏡湖的橋,可說是無一橋無來歷,前往醉葫蘆島的橋,有啓發勾踐十年生聚靈感的「會龍橋」,馬太守時代已有的「蔡堰橋」,王羲之感謝神馬叼救〈蘭亭集序〉免遭火焚的「神馬橋」(由會稽山遷址),紀念杜甫曾經來過的「杜浦橋」,以及陸游常到的「釣魚橋」。

我在笛亭邊與師父作別,望着她一路轉着經輪,「普渡衆生」的背影,想到蘭亭小樓在作坊揮汗燒窯,不管出塵還是入世,紹興人的熱情,確實值得「人居獎」的肯定。

(朱言紫/臺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