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經驗與歐洲不同能援引廢死論? 學者:死刑犯勿與政治犯混談

憲法法庭審理刑法死刑是否違憲案,中研院研究員許家馨則認爲,可以審查死刑,不代表就可以把審查的權力用到滿,應視議題的性質和社會態勢,基本權應透過合理的思辨,經過大家的承認。

許說,一個社會要怎麼往前走,衍進的過程會形成自己的經驗、形成大家共同的基因。而這塊土地或是可以類比的國家爲何與歐洲那麼不同?我們有穩定反對廢死的民意,但性質、文化背景是什麼?現在研究付之闕如,援引國外的理論,大家能接受嗎?他認爲思辨今天才剛開始。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賴擁連表示,美國民衆對死刑的支持程度下降中,有6個州支持緩死,但司法權不能過分干預,只有當州過度恣意、反覆無常時,纔會構成聯邦最高法院審查的機會。賴說,當立法機制做出死刑存廢,司法權應尊重。

開南大學榮譽教授鄭善印強調,死刑牽涉到人要不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而日本每2、3年都會做死刑民調,也就是注重國民的意見,臺灣目前的做法會造成信念動盪,如宣揚「被告無罪、社會有罪」的說法。

鄭說,今天這麼多被判死刑的人,是因爲觸犯了數罪纔到這個地步,「與政治犯不一樣」,這點要確立出來,不可混爲一談、互相挪用。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黃丞儀認爲,從世界發展趨勢來看,民主不是永遠、永久的,而是會受到考驗,會有民主倒退的情形,例如東歐、甚至是美國。

黃丞儀說,對共和主義者而言,要永恆警惕國家權力的濫用與集中,這也是憲法的重要基礎。黃認爲死刑是帝制時期留下的「遺蹟」,用來壓迫人民,成立共和的重要意義公民在平等的基礎上追求政治權利,不必受到威脅。

中研院研究員許家馨以專家學者身分回覆法務部檢察司主任檢察官李仲仁詢問。圖/取自司法院影音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