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拜習會後的臺灣系列三:中美經貿修復跨出第一步 兩岸呢?

社評

拜習會氣氛融洽,彼此給足面子,並在若干議題上達成共識。特別是在經貿議題上,雙方雖各有堅持,如關稅與科技產品出口管制等,並無進展,但彼此都同意,應加強溝通對話,同時擴大人員往來及工商界交流,透露雙方有意跨出經貿修復的第一步,這是個很好的開始。就如同美財政部長葉倫在APEC財長會議所強調,她優先與大陸建立健康穩定的經濟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深化溝通、加強合作,讓中美經貿關係走上正確道路。雙方已有經濟不脫鉤的共識,接下來就是如何求同存異。

中美化解內部經濟壓力

換句話說,即便中美政治立場依舊相左、高科技領域仍將強力競爭,但在此之外,尤其民間交流及往來,還是有着很多合作機會與空間。雖然部分輿論認爲,這些對話內容與共識,只是打高空、老調重彈,對推進中美經貿關係,並未有太多實質幫助。不過,換個角度看,拜習會能夠成功舉行,讓中美緊張關係得以和緩,本身就是不得了的成果。

畢竟,不管是對大陸或美國來說,現階段都有各自必須面對的經濟壓力與難題。藉由加強溝通對話,擴大交流合作,絕對有助中美化解彼此內部經濟壓力。就以美國持續延燒的通膨來說,爲何在歷經高達5%以上的升息幅度後,還是難以降溫?關鍵在於成本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也就是說,供應鏈移轉加上關稅,讓美國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墊高,不得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而拉高整體物價。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統計,美國對大陸進口商品平均關稅,已從中美貿易戰開打前約3%左右,大幅升高至19%以上。有研究指出,若美國取消對大陸進口商品的加徵關稅,預估將可降低美國整體通膨約1.34%,其中約0.38%來自進口商品的降稅效應,另外0.96%則是美國國內相關商品價格跟着調降的競爭效應。無論是哪一種效應,都足以證明取消關稅確實有助美國通膨降溫。若能重啓經貿談判調降或解除部分關稅,美國通膨壓力定能減輕。

再以供應鏈移轉爲例,美國想借由高額關稅、經貿與科技制裁,來轉移供應鏈並降低對大陸經貿依賴,但事與願違。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大陸在美國進口商品佔比,從貿易戰開打前的21.6%高峰,一路下滑至2022年16.6%,同期間越南及墨西哥等國佔比持續攀升至14%及3.9%。墨西哥在今年2月已超越大陸,成爲美國第一大進口國家。乍看之下美國已成功轉移大陸供應鏈,但若進一步細看大陸與墨西哥及越南的貿易數字,則會發現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民衆希望兩岸經貿交流

根據大陸海關統計,2018至2022年,大陸在美國進口市場佔比雖逐年下滑,對墨西哥及越南等市場出口則分別大幅成長76.2%及75.2%。清楚說明美國將供應鏈從大陸轉移到墨西哥及越南,並未真正擺脫大陸供應鏈的影響力,而只是由直接從大陸進口,改經墨西哥及越南間接進口。這也是拜登與葉倫強調,中美不存在經濟脫鉤可能,甚至有必要重新尋找合作機會的理由,因爲彼此之間經貿關係太緊密、太錯綜複雜了。

中美經貿關係如此,兩岸何嘗不然?自1990年代兩岸關係開始融冰,兩岸經貿加速發展與整合,早已形成千絲萬縷、互爲依賴的緊密關係。相較中美,兩岸經貿關係之緊密性與依存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中美都可跨出修復第一步,爲何兩岸要畫地自限呢?

《聯合報》民調指出,高達85%民衆認爲兩岸應要維持溝通,《遠見》民調亦顯示,74.4%民衆希望兩岸增加互動,臺灣主流民意渴望兩岸關係可以改善、重新帶動人員與經貿交流往來。明年總統大選將屆,如何改善兩岸經貿關係、讓兩岸再度融冰,應是總統候選人無法逃避的重要課題。(系列完)